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

ID:36269507

大小:3.22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5-07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_第1页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_第2页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_第3页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_第4页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张明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zhmxintop@yahoo.com.cnTEL:15327394646新时期的舆情观1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2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3目录2网络问政作为舆情管理方式4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4理解舆情舆情是“舆论情况”,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舆论本体(态度/意见)舆论主体(公众/利益群体)舆论客体(社

2、会问题/事件)5“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是河水中溅起的朵朵浪花,它们奔涌着、跳跃着,惹人眼目。”(喻国明)具有公共性、冲突性、反常性和现实性的事件,更容易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引发舆论浪潮。62009-2010年全国522件舆情热点事件(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在全国范围内哪些事情更容易成为舆情事件?一起网络事件是否会成为热点,一个判断标准便是看这起网络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能触发网民敏感点因素的叠加(李未柠)。“女大学生村官被当街打死”!舆情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规律舆情存在周期问题:生命周期和生命力只有表达出来

3、的态度才是舆情:传播需要载体舆情事件必然涉及多个方面:存在沟通的需要舆情是在互动中形成的:相互沟通很关键人对已知的事情会逐渐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人脑只能同时处理少数几件事情:注意力挤占人不能对几件事情给予平等关注:注意力分配发生发展衰退8舆情在互动中演变9舆情演变与公众的注意力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11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新时期“新”在哪里?(1)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调整加速:社会整合(2)各地社会发展不均,矛盾不同:传播跨地域(3)社会传播环境变迁:信息公开、全球化(4)教

4、育水平提高、公众意识觉醒:“倒逼机制”(4)媒体生态变革:公众话语释放、传播形式多样化(5)更新的传播技术:群体联通、传播逾越时空界限12新时期舆情工作的挑战在哪里?社会危机常态化,舆情频发,防不胜防新媒体:信息互通、全天候检视、全民“围观”场景网友掌握话语表达权,“大众麦克风时代”传播形式多样化,无时差传播的实现社会失信、对立和紧张:舆情同情弱者舆情中的联想:由弱者遭遇联想自己、此事联想彼事发生率增大传播更快更广“雪球效应”社会心理认同“我们”“你们”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

5、点14认识新时期的舆情舆情无小事:新闻执政、民意作为政策考量基础舆情是精神生产力和宝贵社会资源:地区和官员形象舆情是民情的体现:负面舆情是有价值的舆情包括“显”与“隐”的充分:见微知著舆情与媒体关系密切: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舆情不仅仅是应对:主动、全方面的管理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政府舆情的构成16媒体舆情社会舆情网络舆情三种舆情构成政府舆情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网络舆情逐渐占据核心位置全国5亿网民17媒体生态转型的年代4亿人网上看新闻3亿多人用博客2亿人上微博182亿多人上社

6、交网站3亿多人看网络视频1亿多人手机上微博结论:当今的新闻是信息的传播,是分享,是互动,不是宣传。不要“刻舟求剑”。19政府舆情的特点20内容集中在政府行为不当、官员违法乱纪、政府政策等负面网络上对政府批评多认同少,负面占据主导民众诉求渠道不畅,官民互动不足是政府负面舆情的原因之一本是突发事件,但容易引起对政策、制度或法律的质疑各级政府舆情管理能力不均,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公众政府舆情存在“标”与“本”的问题:传播因素远不包办决一切212233.6%的人表示在网络上发表过批评性言论40.4%的人认为如今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多于正面评论

7、33.0%的人觉得两类评论所占比例“差不多”18.0%的人觉得网上“正面评论更多”2324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25舆情的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来源往往是互联网,常见的模式是:网络爆料网友围观传统媒体跟进1.舆情事件网络传统媒体交互热点舆情事件26传统媒体报道网友质疑讨论网络转载评论2.舆情事件网络传统媒体交互热点舆情事件27不论哪种模式,共同点是:1.网上讨论发酵的场所是以下8个:微博、新闻跟帖、BBS、博客、

8、Wiki、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视频,其中以前三者为主;2.网上聚焦有“马太效应”3.标签化、戏谑化和妖魔化的表述更容易引起大范围的传播4.舆论领袖存在且威力巨大28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