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的阅读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

ID:36261149

大小:343.8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07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_第1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_第2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_第3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_第4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吉安市教研室周韩林实验稿与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教学”部分的比较1.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验稿新课标第一学段1.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2.喜爱图书,爱护图书。1.学习默读。2.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2.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实验稿新课标阅读

2、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3、朗读和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2.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教学”部分做了哪些修改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的,做了适当调整,降低了难度;有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说明;对“目标”及“建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晰。二、新课标“阅读教学”的亮点1.强

4、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2.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3.对课程目标中“有感情的朗读”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提示。1.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中第一句话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据这一精神,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

5、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所以,语文课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有问题。1.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文学活动。例如,听取某个方面的消息报道或演讲,阅读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某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向别人表达生活上的要求,讲述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

6、陈述自己的意图,等等。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从别人的材料中准确、熟练地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因此,修订版的课标在第三学段中增加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

7、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试题2.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教师分析”一说,《语文课程标准》数次改动,原为“不应完全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明确表示对“教师分析”不能完全否定。现又将“完全”一词删去,回到“不应以教师的

8、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提法。看来对“教师分析”似乎有“又怕又爱”之感,只是限制在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