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52313
大小:3.18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07
《《江南的冬景》课件1(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本18江南的冬景作家简介郁达夫(1996.12.7-1945.9.17)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
2、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
3、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听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煮茗蛰居曝背亘古赭色乌桕丰腴正月槎桠泊船中间搁下湖泊间或搁不住月晕剥削文件夹晕头转向剥花生夹衣理清思路(划分层次)一(1-3)江南冬景的可爱。二(4-9)具体描写江南冬景。三(10)亲身感受江南冬景。整体感知:1、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2、作者笔下的江南指的是何处?(自己概括)1、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2、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除闽粤那些极南的气候异状之外的江南。作者郁达夫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江
4、南冬景的“明朗的情调”的?对比北国:围炉煮茗暖炕蛰居——温馨怀恋闽粤:和煦如春篱落秋花——和暖宜人江南:鸟雀吱叫曝背谈天——明朗情调阅读5—9段,思考、交流:1.文章重在写景,找一找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能分别给这几幅画面起个名字吗?2.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试读给其他同学听听!江南的冬景寒村微雨图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雪图旱冬闲步图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午后郊游图景物特点:色彩亮丽,生机盎然。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作者如何给我们写出充满悠闲境界的寒村微
5、雨图?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篷茅屋酒客。景物特点:素朴淡雅、意境悠远。总结江南的冬景到底是怎样的?(柔美、有生命力如同水墨山水画似的冬景)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
6、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片段欣赏问题:课文引用的诗句的排列有何顺序?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日暮入夜深夜清晨按时间先后为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是如何体现的?本文的“形”是四幅江南的冬景图,即: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春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江南自然风物的真情
7、,流露出清新明朗的心境。收获多多1、运用比较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2、多引用诗句,多运用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3、虚实结合,使文章显得跌宕生姿。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感受。寒郊散步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江南旱冬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时间朗读第七段,体会如诗如画意境意境美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人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
8、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细腻、清新、纯朴语言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