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ID:36243470

大小:65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0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申奥成功加入WTO奥运会的成功举行……70多年前,中国是怎样的面貌?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鲁迅《且介亭杂文》回顾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二回顾相关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2、,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5“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当时,这种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蒋介石于1934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更是荒谬绝伦的大肆兜售“三日亡国论”。一派的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重难生字词:慨叹、玄虚、脊梁、省悟、倘若、污蔑、诓骗、搽前仆后继、怀古伤今、为民请命齐读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分段阅读,回答问题阅读1-5自然段两年以前不久现在中国

3、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不久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直接反驳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分段阅读,回答问题阅读6-9自然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以来现在何尝少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间接反驳梳理结构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论据论点: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间接反驳(6~8)论点:论据: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结论(9)自信力

4、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探究学习1、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把“中国失掉了自信力”作为批驳对象?批驳这个错误论点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作者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论点的?驳论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立论有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探究学习(1)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喜爱的革命力量。(2)中国人:指广大人民。(3)中国人: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5)中

5、国人: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第一问:探究学习作者为什么把“中国失掉了自信力”作为批驳对象?批驳这个错误论点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可由课文的写作背景得知(2)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探究学习作者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论点的?驳论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立论有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2)驳论观点: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3)立论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品析语言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

6、人鼻息、抓住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2.揣摩下列加横线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品析语言3.文中加点的字曾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了什么?“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而从文中的加点字被删去这一情况,也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起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7、。小结品析语言鲁迅杂文的特点: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思考“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间,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