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24988
大小:3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07
《管窥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管窥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王义然内容提要:本文从分析《唐韵》注音入手,通过揭示《唐韵》中的方言痕迹,证明了现代方言中的某些声母特征是中古方言的残留,而不是中古时期的共同语。关键词:中古方言声母特征笔者在探讨“三十六字母”①所存在缺陷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古时期的一些方言痕迹。这些方言痕迹不仅可以证明“三十六字母”的缺陷与中古方言的影响有关,而且可以证明现代方言与古代方言有较强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对音韵学界古往今来某些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具有否定作用。如此大的问题,不敢妄自轻断,故撰成此文,与世人讨论。一、本文的研
2、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唐韵》②注音为基础,二是以汉语拼音为辅助,三是与“三十六字母”相比较,四是以“同声母链条”为工具。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音韵学界一致推定隋代陆发言所著《切韵》③是代表中古语音的重要著作,但由于该书早已失传,唐代孙愐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的《唐韵》也已失传,所以,学者们研究中古音,多以宋代陈彭年所著、对《切韵》有继承性的《广韵》④为依据。笔者看到,《唐韵》虽已失传,但在康熙字典中却有大量被引用的《唐韵》注音,可供研究。且“三十六字母”始创于唐末,与《唐
3、韵》产生于同一朝代,二者时差很小,相互比较时,可以不考虑语音演变的干扰,有更好的可比性。故笔者决计以《唐韵》注音为基础。12汉语拼音与“三十六字母”,一个是现代标音工具,一个代表中古声母,研究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不可避免地要用它们作古今对照。研究中古音,经常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要证明某些字的中古读音属于同声母。为此,笔者专门“制造”了一种“同声母链条”作为证明工具。所谓同声母链条,就是笔者从《康熙字典》所引用的《唐韵》注音中整理出来的用于证明同声母关系的一种字串。构成这种字串的依据是由反切注音的基本原
4、则(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形声字的构成原则推论出来的三条公理:1、被反切字与它的反切上字必然同声母;2、反切上字相同的字必然同声母;3、具有双声类(包括全同类)形声字声旁关系的字必然同声母。也就是说,在这种链条上的任意相邻两字,或者一个是被反切字,另一个是它的反切上字;或者两个字的反切上字相同;或者两个字存在双声类形声字的声旁关系。概言之,任意相邻两字都至少符合上述三条公理中的一条。例如,笔者连成以下链条:定(徒径切)–同(徒红切)–侗(他红切)–透(他候切)这一链条,可充分证明,在《唐韵》中“定”、“透
5、”两字是作为同声母“t”来对待的。不难看出,这种链条以简要的形式包含着一个复杂的推理论证过程,对同声母关系具有双向对称的传递性,起着“有之必然”的判定作用,是证明同声母关系存在的充分条件。二、现代方言的几个特征方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现代方言的特征也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列举与中古方言有明显继承关系的反映在声母方面的特征。1、“知、端”同声特征。所谓“知、端”同声特征是指读“知”如“低”,把“知”字和“端”字读为同声母“d”,正如在“12三十六字母”中把“知、彻、澄”三字作为声母“d、t”的代表字。这一
6、语音特征与“见、溪、郡、晓、匣”等字的古舌根音读法合在一起,被称为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残留,是学者们认为上古音“知”、“端”同源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方言特征以湘方言和闽方言为代表,是现代方言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2、f、h混读特征。所谓f、h混读特征就是指把f声母与h声母相混淆,也就是把“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三字的声母与“晓、匣”两字的声母相混淆。这一特征在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完全把f读为h,有的部分把f读为h;有的完全把h读为f,有的部分把h读为f。这一方言特征也以湘方言和闽方言为代表,以读
7、f为h最为典型。3、w、m混读特征。所谓w、m混读特征是指把以u开头的零声母字与m声母字混为同声母,也就是把“三十六字母”中的“微”母与“明”母混读。这一方言特征主要以粤方言为代表,如广东话把“文”读作“门”,把“问”读作“闷”等等。这一特征因被音韵学界作为证明中古“微、明”同母和“古无轻唇音”的根据,而有较大影响。4、卷舌音与平舌音分混特征。所谓卷舌音与平舌音的分混特征是指现代汉语拼音中的zh、ch、sh与z、c、s两组声母相混淆,也就是“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组声母(照、穿、状、审、禅)与精组声母(精、清
8、、从、心、邪)相混淆。这一特征与f、h混读的情况相类似,有的全部卷舌音都读平舌音,有的部分卷舌音读为平舌音;有的全部平舌音都读卷舌音,有的部分平舌音读为卷舌音。这一方言特征在全国分布范围最广,七大方言区无一能把所有的卷舌音与平舌音彻底分清。三、中古方言在《唐韵》中的反映毫无疑问,要研究语音,首先自己就应当努力摆脱方言的影12响。但在中古时期既没有专门的标音符号系统作参照,也没有现代的语音记录传播手段为依托,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