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ID:36223324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7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_第1页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_第2页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_第3页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整治是改善华北地区自然条件的中心环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的约有28万平方千米。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陕县)的泥沙量约为16亿吨,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之间的各支流,面积约占10万平方千米。据观测,每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冲走表土300—400吨,这些表土每吨含氮0.8—1.5千克,磷1.5千克,钾2.0千克。肥土大量流失,地形支离破碎,耕地越种越薄,产量也越来越低。长期的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并且造成了黄河下游历史上经常性的决口、泛滥和频繁的水旱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开

2、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治理速度慢,而破坏却很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大量增加,滥垦以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的方法仍在继续。同时,又忽视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天然植被和林地被严重破坏,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残存天然林面积仅2200万亩左右,只占整个地区总面积的2.7%。甘肃子午岭林区,近十年来森林界线后退8.5—12千米,森林面积减少20%。黄土丘陵区的大部分耕地的坡度在15°—30°之间,水肥不足,由于采取广种薄收方法来找出路,以至“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加以滥伐、滥樵、滥牧,使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

3、,在治理工作上,时起时落,没有坚持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又存在重工程、轻生物措施的倾向;而且治理标准低,林草保存面积少,缺乏长远、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一)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

4、据侵蚀的发展状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态侵蚀区,即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对这类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危害性的水土流失。散布在黄土高原中的石质山地(六盘山、崆峒山、云中山、芦芽山、吕梁山等),一般有较好的植被覆盖,应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不过度开垦、采伐,就不需要大力治理,如子午岭、黄龙山、劳山以及黄土覆盖的塬地、盆地和低阶地,如汾河平原、涑水平原、长治盆地等。第二类是严重切割的台地和丘陵地,包括全部黄土沟壑丘陵区,如泾、洛河,祖厉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峡谷两侧,及无定河河源地带。这些地区地面破碎,多数的梁峁坡在8°—35°之间,其中1

5、5°—25°的坡面占大多数。目前梁峁坡面几乎全部被开垦为耕地,只有部分修成水平梯田,大多是坡式梯田。遇暴雨,不管是自然坡或梯田坡面都被切出细沟、浅沟、甚至冲沟。坡度超过35°的田面,即使无雨,在耕松的黄土面上也会不断发生土粒泻溜,水土严重流失。(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综合治理1)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形式。暴雨径流是黄土高原发生强烈土壤侵蚀的基本营力和促进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黄土高原大于1千米长的沟谷共有30多万条,全区的沟道总长度超过100万千米。因此,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实际上主要是沟道小流域系统的综合治

6、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必须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为前提。试验表明,黄土丘陵坡耕地是泥沙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各谷坡部位的切沟、冲沟对产沙流影响最大,是水土保持的重点。2)强化综合治理,应重视人口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相平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协调与平衡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改变生态经济失调、缓和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之间矛盾的中心环节。3)应重视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体系。黄土高原为生态脆弱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是我国主要低产区。在黄土高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需重视中低产土地的改造。考虑到这一地区的水肥资源不足,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体系,制定治理开发中低产土地的

7、技术体系。黄土高原坡地占有很大面积,黄土丘陵区>15°的坡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0%。因此,如何改造和合理利用坡地资源,对提高土地资源的总体生产力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定位试验,荒坡草地改造为人工林草地之后,地上净初级生产量比原来高3—9倍。坡耕地修成梯田,使降水就地入渗拦蓄,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并为土壤培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扭转坡耕地土壤肥力趋向退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应以加强生态建设、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环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提出优化用地比例,在不同类型区建立各

8、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重视生态经济效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