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

ID:36219141

大小:1.20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5-07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_第1页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_第2页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_第3页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_第4页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第七讲一、话剧的形成与初步发展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戏曲。戏曲的艺术原则是写意,以虚代实,以简带繁。主要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话剧是西方的一种现代戏剧形式,主要表现手段是对话,美学原则是写实。中国话剧有一个照搬外来形式并逐步形成民族风格的历史过程。本时期的话剧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文明戏阶段1889年,青年学生在上海演出新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剧不同,被称为文明戏。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息霜和曾孝谷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根据日本新派剧的形式,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后来欧阳予倩参加春柳社,演出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美国

2、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黑奴吁天录》(剧本改编曾孝谷),全新的西方散文剧形式。这是中国话剧开端的标志。1908年,演出法国萨都的《热血》。春柳社的影响传到上海。1907年,王钟声等人在上海组织春阳社。1910年,任又知组织进化剧团。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成员陆续回国,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文明新戏活动蓬勃展开。但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运动出现衰落。1、政治原因: 新剧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剧团被迫解散。2、剧场效应:新剧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3、“幕表剧”缺乏戏剧文学应有的深刻与精密,少有高质量的剧本,演出质量取决演员的素质。第二阶段:爱美剧阶段爱美(Am

3、ateur的音译)剧,即非职业性的业余演出。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给中国戏剧带来了崭新的面貌:1、对传统戏剧和文明戏进行批判,介绍外国话剧,提出新的戏剧主张。2、话剧社团的涌现和话剧舞台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3、话剧文学剧本大量出现,风格鲜明独特。1、对传统戏剧和文明戏进行批判,介绍外国话剧,提出新的戏剧主张。1917年--1918年,《新青年》发动对传统戏剧的批判。钱玄同的主张最激烈,他认为京剧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必须全数扫除,尽情推翻,建立西洋派的戏。欧阳予倩认为中国旧剧,非不可存。惟恶习太多,非汰洗净尽不可。他提出戏剧的革新应从文学剧本入手,多翻译外国剧本为模范,然后试行仿制

4、。不必故为艰深;贵以浅显之文字,发挥优美之理想。与此同时,《新青年》比较集中介绍外国话剧。1918年,出“易卜生”专号,译载了《娜拉》等社会问题剧,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鲁迅分习历史何以偏要选出易卜生来呢?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戏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的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亦,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激天下读书人的直感。也还因为易卜生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占多数。●1921年以后,戏剧理论主张的倡导更加明确具体。其中民众戏剧社的理论贡献最大。他们宣称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特别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社会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

5、任务,认为戏剧是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这是新文学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上的表现。●当然,这时期对旧戏的批判和对西方剧的倡导都有偏激之处,这是与整个新文学运动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2、话剧社团、学校的出现与话剧舞台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从1921年开始,新文学社团大量涌现,专门性的话剧社团也出现了。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前者的贡献在理论,后者的贡献在舞台实践。1921年,蒲伯英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主张职业剧与“爱美剧”并重,培养专门的编剧和表演人才。学校还聘请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如鲁迅等担任校董。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添设戏剧系,

6、创办人余上沅等倡导“国剧运动”。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成立于上海,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熊佛西等13人。5月创办《戏剧月刊》,这是最早的专门性戏剧杂志。针对当时的专业戏班剧团的戏剧商业化倾向,提出“爱美剧”的戏剧主张,并且重视戏剧的教化作用、娱乐功能、剧场效果等。把爱美剧主张理论化的是陈大悲,他发由系列文章。本会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局限:虽然强调戏剧的舞台性,但是没有戏剧演出实践。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最初的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接着又有欧阳予倩等人参加。1923年洪深加入,输入西方现代戏剧舞台体系,

7、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导演制和排演制。实现了男女合演,打破了中国戏剧舞台长期男扮女装的传统。1924年,演出洪深改编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获得空前的剧场效果,标志着中国话剧舞台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实践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演剧和非职业剧社,推动了中国话剧的现代性水准。3、大量不同风格的话剧剧本的出现中国传统戏,有很多是没有固定的文学剧本的,如梅兰芳的戏。文明戏也如此,被称为“幕表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