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习作

“过度”的习作

ID:36211098

大小:4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7

“过度”的习作_第1页
“过度”的习作_第2页
“过度”的习作_第3页
“过度”的习作_第4页
“过度”的习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过度”的习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过度”的习作星槎小学语文学科莫婉仪学术诚信声明:6“过度”的习作摘 要:儿童习作教学中,由于忽视儿童言语发展和思维表达的内在规律,在语言积累、主题定位、评价尺度等方面都存在“过度”现象。通过对此现象的解析,探寻促进儿童言语生命成长的路径和更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方向。关键词:习作教学过度现象言语表达儿童的言语生长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违背这样的规律和节奏,就会阻滞或影响孩子言语生命的自然成长。但长期以来,在儿童习作教学中,由于忽视儿童言语发展和思维表达的内在规律,在语言积累、主题定位、评价尺度等方面存在一些“过度”现象,直接导致很多孩子在习作路上一路蹒跚,走向畏途。解析这些“过度

2、”现象,我们可以从中探寻更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的方向与步伐,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言语生命的成长。一、过度警惕“模仿”现象孩子们在习作中常常遭遇不知从何落笔、不知说些什么的困境,而他们用来摆脱这一困境的捷径通常就是“模仿”。模仿自己喜欢的文章,有时是遣词造句的模仿,有时是情节结构的模仿,有时是语言风格的模仿。对于这样的模仿,很多老师往往过度警惕,误以为孩子习作不动脑筋,常将此类习作视作抄袭。“模仿”不是“抄袭”——回归儿童语言积累的原始路径。在孩子的整个习作阶段模仿都是重要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其实,这就是一个积累模仿语言的仓库的过程。孩子的习作

3、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如孩子学习说话,但6这样的模仿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先是模仿某个作者或作家的语言、情节,进而发展到模仿他的风格,然后是模仿很多人的语言或风格。在这样的模仿中,孩子语言表达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唤醒,个人的语言、思想渐趋成熟,最终从模仿中脱胎,形成自己的言语智慧和做人作文的个性风格。事实上,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够模仿自己喜欢的文章,是需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参与的。如果我们对误认为“抄袭”的作文细细分析、比照,你会发现这当中其实有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主动借鉴型。孩子读过了其他文章,因为喜欢某些语句,经过分析比较,该语句适合自己的作文。为了润色作文,就把一些语句

4、写进了自己的习作。第二种,积极模仿型。这种是属于整篇习作看上去与别人的文章很相似,但只要深读作文,不难发现其实句句都有区别,不过神韵相似而已。第三种,消极照抄型。由于语言功底薄弱,或者偷懒,直接全抄别人的习作,不做任何阅读,也不改动。对于这几种情况,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不要一棒打死,认定这些孩子是“小偷”,剽窃别人的作品,那会让孩子一辈子在写作面前自惭形秽。对于第一种情况,应积极肯定孩子借鉴恰当的地方,对于不恰当的借用,应直接指出,并鼓励孩子多说自己的话。第二种情况则应大大鼓励,因为这种模仿是孩子的“再创造”,变成了孩子内在的文字素养。二、过度固化习作主题教学中,教师常犯一种错误

5、:那就是在写作前教师会将习作要求、主题等各方面说清道明,接着展示几篇范文让学生模拟。这样做却是不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的。儿童的理性思维发展相对缓慢,他们不太懂什么是“紧扣中心”、“点明主题”、“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6反之,他们的情感确实最丰富的,最纯粹简单的。因此,习作中常有天马行空的现象,这类习作看似没有章法,主题模糊,常被认定为“劣质产品”。在常规的教学工作中,为了争取高分,老师都会给孩子制定规章似的写作不周:首先,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然后组织材料。同时要求孩子在文章开头、结尾等重要地方点题,建构“总分总”结构。于是,在主题先行的教学模式下,孩子的习作主题越来越固定化

6、、狭窄化。孩子们的习作也像一个个模子似的,批量生产,丢失了内心的声音,语言丧失了色彩。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习作目标中,也没有“立意”方面的要求。中年级的习作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高年级的习作目标中对内容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语文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强调情感抒发,并没有“主题、立意”等附属要求。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不必给孩子的习作过早套上“固定主题”这条缰绳。为避免学生

7、情感附和习作主题的习作模式,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鼓励孩子以自己直接感知为写作内容,做到自由表达,不必太多顾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焕发童趣。就如《棉鞋里的阳关》中,一句:小峰笑了笑,说:“奶奶,棉鞋里有好多阳光呢!”这就是小孩子直率的表达,他们的真善美就洋溢在平实的语句中。6再如:小学中常有写人物的习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妈妈”来写。同样是写“妈妈”的习作,当我们规定孩子写出妈妈的善良、辛劳时,潜意识就给孩子限定妈妈是一个完美、伟大的形象。孩子们思维就被定向了,他们只会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