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97642
大小:1.22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5-07
《《叙事要有一点波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必修1作文写作指导写事要有点波澜黄河九曲天津第五十七中学李雪萍1导入:A无论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件。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以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在于如何组织材料。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致可谓幽深奇巧了,可是人们一进大门,看到里面的却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贾政解释得好:“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宝玉的题词也妙:
2、“曲径通幽。”这给我们启示: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即不可太直太露。3B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4(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5(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6C、展示前人对叙事兴
3、波澜生变化的重要性的精彩论述“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7D、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当然外国文学作品也具有这个特点,《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围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
4、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8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9(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A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B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10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
5、件来写。(前提)11B如何更好地把握,这就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兴波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2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悬念法、抑扬法(褒贬法)、巧合法、误会法、张弛法、交织法、对比法、突转法、剥笋法、照应法、心理变化法13写出事件的波澜巧用悬念掀波澜141.设置悬念法: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15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16所谓“解悬
6、”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如《驿路梨花》,当人们正为露宿而发愁时出现了一间神秘的小屋,小屋的主人是谁呢?猜想间,有人来了,但也不是屋子主人,那小屋子的主人是谁呢?终于知道了小屋是解放军盖的,但为什么要盖这间小屋呢?这样“设悬——释悬——带出新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韵味无穷。17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倒叙法。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②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7、③切隔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18课例: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小说的开头19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节一定不会忘怀,就是因为作者叙事时设下了一个个悬念:周瑜有意刁难、陷害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一回似乎很糊涂,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并莫明其妙地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