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教学反思

ID:36171321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关雎》教学反思_第1页
《关雎》教学反思_第2页
《关雎》教学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雎》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年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参赛作品材料《关雎》教学反思河南省潢川县上油岗乡中学杨巨峰《关雎》教学反思河南省潢川县上油岗乡中学杨巨峰《关雎》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这首爱情诗,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

2、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

3、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清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关雎》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关雎》一篇,最得风人深致。”4.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

4、不相同。《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没有《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关雎》比《蒹葭》“兴”的特点更突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

5、》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部分的学生对诗经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学生表现出了浓

6、厚的兴趣。对于这首诗的意思,掌握还是较好的,但是对其艺术特色,理解较肤浅。课堂结构有些乱,有些知识讲解掌握都不够系统。比如诗经里面的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等等。另外,关于爱情主题的作品的处理,也应做更深入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美,在引导方面还应做得更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