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

保教知识与能力

ID:36161866

大小:100.71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5-06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1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2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3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4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保教知识与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一)客观因素1.生物因素。(l)遗传素质。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2.社会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分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个方面。(1)家庭对

2、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3)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二)主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外部的客观因素,而且有主观的因素。所谓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2、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1)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

3、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l)口腔期(出生~1岁)。引导婴儿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为,如果口腔的需要未能得到适当满足,将来可能形成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和成年以后抽烟的习惯。(2)肛门期(1~3岁)。学步幼儿和学龄前幼儿从憋住大小便然后排泄的举动中获得快感,上厕所成为父母训练幼儿的主要内容之一。(3)性器期(3~6岁)。自我冲突转移至性器官时,幼儿会发现性刺激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4)潜伏

4、期(6~11岁)。性本能消失,超我进一步发展,儿童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伙伴那里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5)两性期(12岁以后)。潜伏期的性冲动再度出现,如果前面的阶段发展得顺利的话,那么就会顺利过渡到结婚、性生活与生育后代的阶段。(2)行为主义学说。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睁大眼睛和撑起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其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观察到

5、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会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如看到他的一个同伴推倒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想要的玩具,该儿童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这就是替代强化;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所以完成拼图游戏的幼儿会为自己拍手叫好。儿童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一种信念。(3)认知发展学说。瑞士的儿

6、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泛灵论②不可逆性和不守恒性。③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3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②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

7、(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能推论两个或者多个命题间的逻辑关系,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4)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按照儿童人格发展逐渐形成的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

8、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其他还有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3、教育要如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应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的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