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

ID:36146136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_第1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_第2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习题一、课文阅读训练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答:()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

2、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二、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李煜②柳永③苏轼④秦观⑤李清照⑥辛弃疾⑦姜夔A.①③⑥⑦/②④⑤B.③④⑥⑦/①②⑤C.③⑥⑦/①②④⑤D.③⑥/①②④⑤⑦2.名句衔接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3、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A.《淮海集》B.《白石道人歌集》C.《稼轩长短句》D.《白氏长庆集》三、创新能力训练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

4、,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①位作者的生卒年:姜夔1155—1221年辛弃疾1140—1207年这说明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历史背景。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这种写法都属于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参考答案一、课文阅读训练1.D2.C二、基础知识检测1.D2.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多情自古伤离别③一时多少豪杰④两情若是久长时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⑥千里共婵娟⑦人比黄花瘦⑧白了少年头,空悲切3.D三、创新能力训练①生活在同一时代②宋金军事对峙③用典④虽然姜夔和辛弃疾都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十分动荡的南宋时代,虽然池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但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

6、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