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

ID:36142346

大小:3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_第1页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_第2页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_第3页
资源描述: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安排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学习途径: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3.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⑴诗歌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⑵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⑴主要内容有;回到延安、回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不必拘泥于先后顺序)⑵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

3、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只要说出整体印象)2.从五个部分里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朗读给同桌听。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评价。三、品读欣赏,体悟诗歌表达特点1.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明确: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2.学生活动。从诗中任选三处(其中有一处是关于词语凝练性特点)进行赏析。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

4、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3.全班交流活动成果。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名校有哪些吗?(哈佛、牛津、剑桥)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

5、诗人是谁吗?由此引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同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活动成果:徐志摩个人资料及有关背景。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其他同学从音准、节奏、对情感的初步理解等方面作评价。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讨论后明确: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主要表现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把握诗的感情变化吗?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

6、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明确:⑴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⑵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3.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学生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讨论后明确: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也构成了诗歌柔美的意境。4.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

7、富的想像和优美的意境。同座两人交互读与听,评一评谁更能读准诗的节奏和韵律。四、尝试背诵。在配乐声中齐背全诗五、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1.文字投影或讲义印发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在比较诵读中体会徐诗风格。2.学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同学之间交流朗读。3.积累:收集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人咏离别的诗句。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