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18889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 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关于文学阅读的教学没有专门提出具体建议,但其基本要求应与对整体的阅读能力培养,即“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已经包含在其中。而在“评价建议”中,文学阅读的评价在表述上则具体得多,不仅在总体上提出了评价的重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还在修订时把各个学段评价的侧重点作了明确的表述: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基
2、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评价要求是“大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与儿童心智水平相适合的朗读和想象;第二学段进了一步,评价的要求是“具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重点细读;第三、四学段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来考查,对阅读中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哪个学段,文学阅读的评价重点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语言(包括节奏、韵味)几个要素上面。 1.文学阅读要鼓励个性化 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思维活
3、动,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对这些思维活动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文学阅读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海明威说,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就是一座大冰山,能够直接感知的形象语言只是冰山一角,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文学作品很多丰富的意蕴隐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以及对作品的个性理解。 钱学森先生在去世之前经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先生怎么会提这个问题呢?看他的有关的文章和通信,我们会发现他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关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问题,因为形象思维包含着想象能
4、力、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欣赏和文学阅读,所以,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加强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我们过去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与一般文章阅读教学思路是差不多的,不论什么课文在我这里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有很多特殊性,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很难追求标准答案,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中的个性理解是有前提的,它是基于对作品的理解,然后才有个性的感受和理解。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文学阅读的评价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就是
5、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2.叙事性作品的学习重在感受和体验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指导的作用,而是说,教师读,教师带领学生读,教师学生一起读,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会自己读服务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有个人的“期待视野”,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拓宽生活面,丰富人生体验,以使自己的期待视野的
6、品位得到提升,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成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文学阅读的重要途径,是体验、领悟和品味。 首先要“体验”。课标对体验是十分重视的,这一关键词前后出现过多次。之所以重视体验,较多是从文学作品的生动情境和感性形象出发的,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投入
7、与阅读者的情感活动联系紧密,反对完全抽象地对待文学作品。体验要求亲身经历,当然在阅读中只能是我们常说的“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强调感性是阅读的基础。过去的语文课程只关注概括而不重体验,体验就是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放进去。当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结构的过程的时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思维,这样的教育离开儿童的精神世界,离开儿童的精神发育,是干瘪的东西。 其次要“领悟”。如果说,小学阶段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多还在文本的感性层面,到初中阶段提出“领悟”,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