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

ID:36117387

大小:637.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6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_第1页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_第2页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_第3页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_第4页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 (2012-12-2609:43:55)转载▼标签: 文化 抗战 华西 江津 爱国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     抗战军兴,文亦俱进。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著名文化区。其沙坪坝在重庆市区,华西坝在成都市区,而夏坝和白沙坝则在重庆西北和西南,距重庆市区都在50公里上下,旱路水路均得方便。    四个地方因何皆称坝?原来四川人与北方人不同,他们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坝子

2、主要分布于丘陵间的盆地、河谷沿岸及山麓地带。                          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等六校联合音乐会    重庆沙坪坝抗战时期是国统区著名的文化区,盛极一时,蜚声中外。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后方大转移,国共军政界名人要人,文学、科学、艺术、教育、学术、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如冯玉祥、张治中、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张伯苓、李四光、马寅初、阳翰笙、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名扬中外的泰斗人物云集这里。早在1936年,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就发表了《理想中的重庆文化区》一文,首次

3、倡议在沙坪坝建立文化区。文中说:“重庆市之应建立新文化区,其意义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1938年2月,重庆沙坪坝文化区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文化区最初以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学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电台、四川省立重庆女子职业学校等文教单位为主体,期间,中国文化中心大西迁使沙坪坝文化区的范围迅速扩展,其外围边沿东至嘉陵江对岸,西越歌乐山直抵青木关,至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青木关温泉寺办公,旋在青木关创建国立音乐院。此时的沙坪坝,严格说来,不单是中

4、国西部的文化中心,实际已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了。    沙坪坝的青木关一直被誉为“重庆第一关口”。重庆大轰炸使山城几近焦土,为避空袭,一大批机关、学校便先后迁到了这里,一些党政要员、社会名流,也随之落户青木关。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名字。国立音乐院于1940年成立,1945年又成立了幼儿班。前者是现在誉满全球的中央音乐学院,而后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批又一批胸怀音乐抱负和音乐才情的热血青年,在战火纷飞和颠沛流离的年代,历经艰辛来到青木关,用音乐这样独特的方式,唱苦难,更要唱抗争。                  

5、           建于1925年的华西医大钟楼,华西坝经典建筑 1940年华西坝五大学校长,(左至右)燕京梅贻宝、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金陵大学陈裕光、华西协和大学张凌高、齐鲁大学汤吉禾     华西坝,是指1910年美、英、加拿大三国的浸礼会、公谊会、美以美会、英美会、圣公会5个基督教会在成都创建的华西协合大学,规模巨大,享有了“东亚第一”的美誉,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现代化意义上的大学。    华西大有另一段独特的过往,更成为华西大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长达九年,华西坝上的“五大学联合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为保存中国

6、高等教育命脉,战区各大学纷纷“到后方去!”而地处大西南后方的华西协合大学则敞开怀抱,竭尽所能,陆续接纳内迁来蓉的内迁学校及流亡师生。是年秋至次年春,南京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相继迁来华西坝。一时间坝上师生骤增至5000余名,华西坝的校舍和设备被发挥到了极至。前方的腥风血雨还在继续,内陆的空袭也不曾间断,但师生们到底有了一块相对清静的治学之地,于是另一种独特的大学模式应运而生------各校采取松散结盟的方式,师资、校舍、设备配置成了统一的资源,

7、各校教师允许跨校讲学,学生允许校际间任意选课,全部承认学生读得的学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艰苦下,华西坝上的高等教育没有萎缩,反而得到了发展。在华西坝的各大学学生人数比联合办学前大大增加,各校还增设了一批新的系科,而在朝夕相处中的互相取长补短,眼界扩大,知识的流通也更快了。走在华西校园的路上,想起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竟是诸般的荡气回肠。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愈艰苦,愈在朗朗书声中,彰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赤诚和坦荡。而我们眼下看到的老照片,似乎又回到大师云集的盛况,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顾颉刚、张东荪、吕叔湘、吴宓、冯友兰、董作

8、宾、冯汉骥、傅葆、许寿裳、孙伏园、庞石帚、缪钺……,先生们曾经在巍峨的华西大钟楼下匆匆走过,这样想来,让人何期神往。                                          1940年的北碚白沙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