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ID:36116632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_第1页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_第2页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见于《列子·汤问》)。后来用“知音”指特别理解、懂得欣赏自己的人。古今文人作文章时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每一篇文章,甚至每句话,每个词要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心

2、血。我们今天的读者怎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呀!作者把无限的情感倾注在文章当中,我们读者唯有“披文以入情”“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方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做文本的真正知音。下面我结合自己备课的实践谈谈我的感悟和体会。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语言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也有人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管哪种说法,语文都离不开字词句篇,都离不开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3、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千古名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教过的人太多了,好象大多在字面上疏通诗意之后就让学生背诵一下了之。我在反复吟诵这首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尤其是“忽闻”这两字特别值得玩味,按情理,李白

4、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汪伦早到哪儿去了呢?既然汪伦盛情相邀李白来家作客,怎么可能不去家门口送别李白,让李白孤身一人离开呢?既然李白和汪伦已成为好友知己,李白怎么会不辞而别呢?是李白故意为之,还是汪伦故意为之……这诗歌中可想象的空间太大了,值得推敲。于是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踏歌相送呢?请大家展开合理想象,看看哪位同学想象最合理,最丰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一环节特别出

5、彩,课堂上精彩纷呈,博得阵阵掌声。为什么教学能出彩,归功于对“忽闻”二字的咀嚼和推敲。再举一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于是乎读《泊船瓜洲》想到的就是“绿”字的炼字推敲,忽略了对整首诗意诗情的把握。我在初备这首诗时,也受到传统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绿”上,但是随着备课的深入,我越来越发觉“绿”字不是这首诗的诗眼,“绿”字不能统领全诗。那诗眼是什么呢?经过反复吟咏,我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是才是真正的诗眼。“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

6、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还”才是贯穿全诗的一条红线,才是这首诗的“诗眼”。把诗眼定在“还”字上,这首诗定位为抒情诗;诗眼定在“绿”字上,这首诗就成了写景诗了。显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思念家乡的诗,而不仅仅是描写江南春景的诗。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就把准了,于是乎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迎刃而解了。有人可能会说,你前面举的都是古诗词,古人写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我们今天的白话文就不必“一字未宜忽”了。其实不然,我随便举许地山的《落花生》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太好,父亲也来了,实

7、在很难的。”好多老师在备课时不太注意这句话,而我在备课时对这句话反复把玩,觉得意味无穷。不信你看:父亲回家十分难得的,一年大约回有限的几次,为什么今天回来了呢?天色不太好,父亲为什么还坚持回家呢?父亲回家仅仅是吃新花生吗?父亲工作繁忙,在百忙之中回家不仅仅是吃新花生,那一定还有比吃花生更重要的事啰?那是什么呢?就是借花生教育子女做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你看,抓住这一重点句反复追问,文章的主旨就浮出水面了吗?因此我认为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不仅适应古诗文,也适合当今的白话文。当然话说回来,不是叫你对每个字都去挖地

8、三尺,而应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句深入推敲。时间久了,你的语感和欣赏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二、“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