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ID:36113151

大小:2.25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06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1页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2页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3页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4页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9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9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襄汾中学郭彦伟课标要求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重点难点1.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2.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的增多;经济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的发展;青瓷制造业的发展。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2、问题: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探究思考(2)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3)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4)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解题关键:商业繁荣,市场活跃,物品丰富,商人多且实力雄厚。思路引领:商业繁荣;鲜卑族以前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鲜卑政

3、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如何理解这一措施有利于封建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仿汉官制★修订律令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礼指祭祀 朝食等仪式★乐指伴随礼进行的乐舞,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度的强调和固定.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2、措施3.关键因素均田制的推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类比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根本因

4、素:废井田开阡陌)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民

5、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⒌友好交往。1、鲜卑族学习汉族:牧民变为农民,鲜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2、汉族学习鲜卑族:汉族人民学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汉族人民的文学、生活受鲜卑文化影响。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

6、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7、,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课堂小结1、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视兴修水利⑤放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C巩固训练2、北魏手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政府放松对手工业的管制,民间手工业生产活跃②手工业者按行业分居③官府手工业有所发展④丝织业、制瓷业有很大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D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

8、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C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