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08443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6
《浅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模糊性 摘要:语文目标设计的模糊性主要是要求对既定目标具有弹性的操作。它的模糊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所决定,运用模糊性理论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跟更具调节性、伸缩性,正确认识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和清晰的关系。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模糊性(一)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条件,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因此,课前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让我们从要求上来看,某些教学的业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课前目标设计一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即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知识、能力、情感三项内容,并规定对每项目标的不同层次要求,确定若干个子目标,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必须分清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三个不同层次。把是否符合这些要求作为评价教学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我认为这一要求对从事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人来说是必要的。教师从这些方面的要求出发去分析教材、领会教材、设计教案,对提高教师的目标意识也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每位教师、每篇课文、每堂课都这样去做,求全责备,会脱离教学的实际。因为不仅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这样会让教师苦不堪言,会出现把主
3、要精力用在研究教材和课堂设计上而忽视对主体地位的学生的研究的恶性循环。为此,教师普遍埋怨这种设计要求费时多,设计太繁琐,脱离平时的教学实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澄清课堂教学设计目标错误认识问题。一是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谁而定、为谁服务的正确认识,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认清语文学科知识、能力、情感要求的特征。三是教师的课前设计的目标是以教师主观愿望为主的一项课前准备内容,进入课堂教学必定与学生实际存在一定距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搞清上述三
4、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同仁会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6(二)模糊是相对精确而言的,某些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两重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不确定性就构成了事物的模糊性。本文提出的语文课堂目标设计的模糊性,主要是要求对既定目标从宏观上把握,在课堂操作中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时的调整和伸缩,即富有一定的弹性。不要过于精细和太呆板,否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模糊性至少有下列因素构成。第一,教师制定目标的主观性,学生学习的客观性。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尽管教师设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一种教师个体行为的结果。不管你事先对学生了解得多么透彻,但学生
5、始终是教师课前不能完全吃透的对象。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还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关键一方在学生,更何况学生是个充满各自个性特征的组合群体。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始终存在着一定差距,是课堂教学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常常会遇到课前教师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内容,而学生在课中却很容易地解决了;认为学生喜欢的,很简单的,甚至不需要讲的问题,也常会出现与教师设想的反差。为了调和这种对立,最聪明的做法是从学生群体需求、兴趣出发,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缩小教师主观愿望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间的差距,达到对立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照着既定目标和步骤机械操作,不看对象地
6、强硬灌输。这本身就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应变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目标设计时有一定的估计,整个目标保证有一定的弹性,便于课堂中的适时调整。第二,学科目标的整体性和学科本身知识的模糊性。6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有别于其它学科,特别是有别于自然科学学科。它不像数学学科那样层次分明,阶段清晰,分类明显精确。它的整体性比较强,这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如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情感感受点等同时包含在一篇一篇的课文中。写作教学更是如此。这里讲的目标整体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学科的智能因素;二是情感及其它非智力因素。先说智能因素。它是以整体出现为主,如字、词、句、段、篇;听、
7、说、读、写、书,我们是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教学,知识和能力也没有明显的界线,整个教材也只能是粗线条,模糊的分类。像单元的组合与分类也是针对某一方面而言。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篇篇课文中以整体出现。我们经常讲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写结合,语文教学要整体改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从横向分析。如果从纵向分析也同样具有整体性。同一类知识,它的阶段性分工也是不明显的、模糊的。如写作知识掌握和写作能力培养,不能分开。掌握了写作知识并不一定具备写作能力,它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阶梯式上升。再如,词语的理解,许多词语需要多次不同课文、不同语境
8、的体会和多种生活的体验达到长期积累,才能真正理解。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