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89477
大小:7.34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05
《《如歌的行板》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歌的行板》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PeterLynch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父亲是矿山监督,母亲是音乐爱好者。在家里接受了最早的教育,童年就学会了许多俄罗斯民歌。十岁开始学钢琴并作曲。柴科夫斯基自幼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861年他在工作之余进入大钢琴家鲁宾斯坦设立的音乐教室,随萨林巴学作曲。1862年鲁宾斯坦音乐教室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院,柴科夫斯基辞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为音乐院学生。柴科夫斯基在作曲方面进步很快,这一段时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乐及室内乐小品的习作。1887
2、年年底至来年间柴科夫斯基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莱比锡、柏林、汉堡、布拉格、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指挥自己的作品并获得广大回响,此行并会见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史特劳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是1869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感人肺腑
3、的曲调。作品介绍柴科夫斯基经常去妹妹的住所度假,有一次他听到泥瓦匠瓦夏在他屋外干活儿,哼着悦耳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打开窗户喊住他,亲切地对他说:“你唱得太好了,你能不能再唱一遍,让我把它记下来好吗?”瓦夏高兴地唱了起来,他很快地记录了下来。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的《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就是由此而来。这个旋律优美抒情,只要听过它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之感动。作品由来第一弦乐四重奏演出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评论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拉罗什的评论文章中指出:“这首作品的特色是鲜明的曲调配上优美的和声,显得迷人;音调优雅,不同于一般;略带轻柔意味
4、⋯⋯确实具有美妙的音响效果。”作品影响:作品分析: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第一主题,也就是《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曲调,由四二拍与四三拍混合作成,但是过渡却很自然、流畅。作品分析:乐曲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主题,由两段旋律构成。前一段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什么;后一段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作品分析: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
5、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整个作品色彩忧郁、朦胧、暗淡,旋律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这首《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传达了沙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作品分析:《如歌的行板》为复三部曲式,第一乐段混合拍子(2/4、3/4)。主题悠长缓慢的民歌音调(加弱音器)、抒发了内心世界的情感,而多次的下行四度进行,形成了俄罗斯民歌中通常表现沉郁、痛苦的典型音调。当主题第二次在小提琴声部完全重复时,其它声部作了不同的复调处理。作品分析:第一乐段的第二部分是上述主题的继续与变形,中提
6、琴对第一小提琴的模仿,增强了旋律的感染力。第二乐段在大提琴拨奏四个音的固定动机的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在D大调上奏出一个五声音阶的虔诚祈求的主题,这两大段音乐,在音乐与织体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一大段全部用弓,第二大段低音拨奏;第一大段用复调手法,第二大段用主调手法。作品分析:再现段是第一乐段的压缩再现。主题三次重复,运用第一、二小提琴的齐奏,八度分奏及其它声部的不同的复调处理,使热切的愿望不断增长,而第二部分的忽强忽弱、忽断忽续的演奏,大、小提琴的对答,两次突然休止的妙用,表现了帝俄时代俄罗斯农民内心已失去平衡,无法控制流不完的眼
7、泪,倾诉那说不完的痛苦。尾声很长,先在主持续音的拨奏上由第一小提琴在G弦上奏中段的祈求的主题,以后经过断断续续、鸣鸣咽咽的音调,第一小提琴在bD大调上奏出主题变形,最后以变格终止的两个和弦结束,加深了这种抑郁与哀愁。下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