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88709
大小:260.0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5
《【同步练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选择题1.2016年5月20日。台湾新当选总统蔡英文就职,两岸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台独”势力有所抬头,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三国时期吴国派人到达台湾当时称为(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朱岩洲2.南方的初步开发中,对“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的初步开发,主要是哪国人民( )A.吴国 B.魏国 C.蜀国 D.东晋3.东汉末年,
2、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战乱频繁 D.民族融合加强4.下列不属于诸葛亮治蜀内容的是(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 C.联络台湾 D.开发西南5.“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诗中涉及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
3、济相对发达C.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6.下面是某七年级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到江南地区B.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良田C.传人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7.南朝时,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有()①犁耕的推广和改进②引进北方小麦,麦稻兼作③海上贸易兴盛④养蚕缫丝成风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4、③8.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如果你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农民,你不可能见到的景象是()A.水稻实行育秧移栽 B.普遍实行麦稻间作C.普遍种植双季稻 D.推广和改进犁耕◆综合题问答题9.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绘出诗意的江南美景,据史书记载,西晋后期北方官民南迁人口近百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简答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开发的原因是什么?1
5、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不断迁移并逐渐汇聚,南方经济在此期间也得到了空前发展。(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哪里?北方人口的南迁开始于何时?北方移民南下后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哪里?(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请举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材料题11.阅读下列材料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之千金之家。——《汉书》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
6、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哪一大河流域?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
7、有非常富裕的人。译自《史记》(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辛苦劳作,一年的丰收可以解决很多地方的粮食问题。……江南生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译自《宋书》(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8、。——改编自教科书(3)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北方民众的南下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4)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答案和解析【答案】1.C 2.C 3.C 4.C 5.C 6.D 7.C 8.C 9.统治者的重视发展经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