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86751
大小:16.6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5
《你还在过度保护孩子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你还在过度保护孩子吗?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孩子,的确现在的孩子也是集万众宠爱于一身。但家长是否想过,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以后的各方面发展都是有不利影响的。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摔倒就抱,一哭就抱,每天有人伺候着穿衣喂饭,不让孩子做一点事,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接下来还是通过案例来说明问题,也许下面几个场景有些家长会觉得似曾相似。场景一:穿衣起居包办,学走路阶段又怕磕着碰着这样的场景应该对家长来说很熟悉吧,每天孩子起床穿衣裤,叠被子等都是家长包办了,这个对于很小的孩子是应该
2、的,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父母更多是协助。当然也听到过一些家长说:“这种事情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做,急什么,再加上要上幼儿园,哪有这么多时间陪孩子墨迹啊。”其实并不然。先来说影响吧,家长在这些事情上一直这样处理,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这类事情就该是家长的事。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规则意识,一旦形成想要再纠正会比较难。而且这对孩子的协调性及精细动作的培养也有影响,因为整个穿衣裤及叠被子的过程就是孩子协调性及精细动作的锻炼。比如扣扣子,就是锻炼手部动作,而且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做事。再说说家长说的时间上的问题,的确平时孩子要上幼儿园,
3、家长平时要上班,早晨的时间对大家来说都挺宝贵的,但这个事情也不是孩子一二天能掌握的,家长完全可以利用节假日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当然家长也可以边上陪着,时不时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帮助,这样时长久了,孩子不是自然而然的掌握这件事了,但前提是家长陪着孩子要耐心,不要孩子一点没做好就不耐烦。因为孩子也是很敏感的。说到孩子学走路的阶段,各位家长是不是更加深有感触了,孩子刚学会走路,家长是既想让孩子多走走,又怕孩子摔了,这个心情纠结啊,有时候甚至孩子一摔倒,家长就立马跑过去抱起来拼命安慰,其实孩子一点事也没有,都没有哭,是不是感觉有些
4、保护过度了?其实这样时间一长,孩子自己摔倒了会不愿意起来,哪怕没有摔疼,也不起来,因为他知道家长会来抱,以后成长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会相对比较弱。孩子在敢于迈出第一步后,他对自己的力量兴趣很大,哪怕摔倒,如果没有什么大碍的话,一般情况下他自己会站起来,而且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当然如果摔的比较严重还是要去医院看下的,这个主要看家长自己的判断了。场景二:在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对于这个场景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没有啊,我们让孩子在家都自由发挥了,除了电、火等这些危险的不能碰外。”我想反问一句:“是这样吗?”举一个非常
5、简单的例子,给二三岁孩子用的水杯是不易碎的硅胶、塑料还是易碎的陶瓷,可能有一部分家长会说是陶瓷,但应该还有一大部分家长说用的是一些不易碎的材质。有家长会问,这个也算过度保护?当然,你想想,让孩子用这种杯子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怕孩子不小心敲碎,又不小心伤到自己,是吧。但将来孩子总要一人去面对这个社会,你不可能把所有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东西都隔离吧,如果是这样,那孩子与温室里的花朵有什么区别?给孩子用陶瓷杯是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环境,哪怕孩子不小心敲碎,之后孩子就知道这个杯子是要碎的,他拿的时候下意识的会更加小心。而且孩子不小心敲碎
6、了,家长也不要一惊一乍的,孩子敲碎杯子了,自己已经有些被吓到了,如果家长再一惊一乍的,孩子更加容易紧张,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跟孩子说,咱们来想个办法,看看怎样把这些碎玻璃收起来,还不伤到手。这样孩子不但知道了杯子是要碎的,而且还知道了万一杯子碎了,应该如何处理,这不是一举二得嘛。其实在家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而不是搞特殊化,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杯子是不易碎的,碗是不易碎的等等,这样孩子虽然跟我们在同一环境下,但并没有与我们有一样“公平”环境。家里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家里的自理能力不强,因为在孩子的印象中
7、我什么都不需要做,什么家长都会替我弄好,而且我所有的东西都是特殊化了,这样时间一久,把这位孩子完全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结果应该各位能想到。对,就是无法适应。场景三: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环境这样的场景家长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会觉得孩子怎么样我很少干预啊,其实不然。我说下这样一个场景家长会觉得很熟悉: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玩,看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想要,就对妈妈说,我想要这个玩具,然后妈妈就出马跟这位小朋友说下能不能大家一起玩,虽然后来孩子们也玩到了一起,但这位妈妈的干预,让孩子觉得我要什么跟妈妈说就行了,他完全不知道如何与
8、小朋友进行正常的沟通。时间一长,孩子又在幼儿园,那请问他如何与其他小朋友沟通呢?因为这项“技能”妈妈包办了,根本没有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家长社交干预的情况还有很多,可能家长有时候没有觉得这是社交过度保护。其实过度保护的场景还有很多,通过以上场景家长应该也能注意到过度保护对孩子未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