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8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2019河北秦皇岛摸底)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诫的目的,故孟
2、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2.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以下关于《钱氏家训》说法正确的是( )①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②体现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③注重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④蕴含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B 从材料中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可得出《钱氏家训
3、》体现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从材料中《钱氏家训》的内容可得出《钱氏家训》注重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从材料中的“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可得出《钱氏家训》蕴含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3.(2019山东济南模拟)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
4、导个性自由发展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是“致良知”,即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格物”是“正行”,即规范自己的行为。这说明王守仁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对万物本原的探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 D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
5、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5.[2018湖北七市(州)3月考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6、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加强调“行”,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这说明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故A项错误;B、C两种表述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6.(2019广东模拟)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7、( )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 C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这反映出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故选C项。题干反映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未体现其否定传统经学、批判周孔之道,故排除A、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义利观,故B项错误。7.(2019安徽芜湖模拟)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
8、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自五代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很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