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郁翔

“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郁翔

ID:36075153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4

“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郁翔_第1页
“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郁翔_第2页
“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郁翔_第3页
资源描述:

《“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郁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角色转换”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贵阳一中郁翔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尤其是“诗歌鉴赏”部分向来都是教学内容中的一大难点。教师们虽作多过方努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难以把握。本文作者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引进心理学上的“角色转化”理念,让鉴赏者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学习运用“角色转化”的方式,即在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后,利用联想与想象,设身处地地将自己与作者及其作品中创造的形象结合起来思考,最终进行相互换位,假设自己就是那个作家或者作品中的形象,尽量站在他(她)们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样就能

2、最大限度缩短鉴赏者与文学作品形象之间的审美距离,从而使文学鉴赏达到相对合理、准确直至完美的境界。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角色转化设身处地 审美距离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觉得文学鉴赏尤其是古代诗词歌赋的鉴赏是学生学习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难点。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高考考纲明确规定了古诗文鉴赏的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的能力层次属于E级(最高级别)。这两项要求从简易到繁难,从表象到实质,从形式到内容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鉴赏分析的考查。各类语文考试

3、尤其是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高考试卷中有关文学作品鉴赏、分析、评价等较为自由、灵活的题目份量逐年增多,分值逐渐加大的现实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可是,不论是中学语文课本还是各类考卷中选用的古诗文,任何一篇都有它产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思想生活经历背景等。而学生由于其有限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加之思想观念的古今差异,是不可能轻易正确理解文中反映的思想观念的,更别说能力层次更高的正确分析、评价思想内容,历史人物,道德规范了。对此文艺理论家刘勰早就认为“文体难鉴”并分析了其中缘由:一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二是“知多偏好,人

4、莫圆该”,因而“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连文学大家都下如此结论,可想而知时隔几百几千年后的学子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是如何的束手无策了。现在如何指导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无疑成了所有高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对此做了一些思考:知其人,解其事,入其文,进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理学上所谓“角色转化”的方法运用于文学鉴赏之中,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鉴赏方式。现赘述出来供同行探讨。角色转换法是完形心理学派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的基本假定是,个人能有效地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特别是当他们能全

5、面觉察发生在自己的周围或对立方身上的事情的时候。而交椅子技术就是角色转换的最有效方法。例如当某一名当事人诉说与另一人之冲突时,辅导员(教师)即指示当事人假设另一人就坐在空椅子上,可面对其发言。等当事人说出了相当的内容后,辅导员即指示当事人再换张椅子,扮演另一人来回答问题。辅导员在关键时刻令当事人变换位子,指导当事人与假想的对象进化对话。通过这个练习,当事人得以更为详尽地体验并且了解对立双方的种种情感。当事人同时也能了解到自已往住会假设他人的思想,以及这种假设是否准确、真实。本质上,这是—种角色扮演技术,当事人扮演所有的角色。由于当事人

6、能接纳和统整对立双方的力量立场、情感,冲突得以解决。角色转换法以十分简单的指导技巧告诉当事人将“过去式”改为“现在式”,帮助当事人探触他们的部分情感,以及他们自己可能否认的一面;帮助他们把感情明朗化,并且充分去体验它,帮助当事人了解情感的真实部分。而两种对立势力间的对话,目的在于使当事人在内的对立双方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获得高层次的统整,从而解决问题。笔者曾尝试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让鉴赏者与作品的创作者形成角色相互对立的双方,努力学习站在对方的时代、背景、生活际遇等综合立场上考虑、分析问题;同时也以同样的立场设

7、定自己创作文学作品向别人诉说自己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心理历程,这样的角色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走进作家作品,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它不但拉近了鉴赏者与作者、作品及时代的距离,还能从更深的层面揣摩并捕捉到作者思想情感的火花,从而正确分析作家作品。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无论在创作还是鉴赏方面,都有其基本方式与途径。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从文学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不同切入点。作者的“情动辞发”与读者的“披文入情

8、”恰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文学家创作是由“情”(内容)到“辞”(形式),而文学鉴赏则是由“文”(形式)到“情”(内容);文学家创作的终点正是读者欣赏的起点。但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过程还是读者的欣赏过程,都存在着“设身处地”的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