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物体的浮与沉》教案5

《五、物体的浮与沉》教案5

ID:36046176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五、物体的浮与沉》教案5_第1页
《五、物体的浮与沉》教案5_第2页
《五、物体的浮与沉》教案5_第3页
资源描述:

《《五、物体的浮与沉》教案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⑵、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⑶、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⑷、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⑵、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⑶、通过对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⑵、通过阅读“打捞中山舰”,激发学

2、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⑶、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二、设计思路: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并推导分析出密度关系,最后分析总结浮沉条件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施教策略: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施教策略:利用好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与平均密度关系的推导。突破策略:利用F浮=ρ液gV排和G物=ρ物gV物以及V排与V

3、物的关系进行推导。四、教学资源:橡皮泥、苹果、蜡烛、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浮沉子。五、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可由节前引言引入物体的浮沉问题,导入本节课。(二)新授内容:1、活动10.12通过活动“怎样使下沉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物体沉下去?”并思考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改变了什么力?是如何改变的?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2、探究物体浮沉条件:(1)演示实验:①先多放点配重物,测出重力,然后将瓶子浸没水中,测出V排,计算出浮力,观察浮沉,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②减少配重

4、(使之浸没后上浮),测出重力,观察上浮现象,比较力的大小。③待物体静止漂浮时,测出V排,算出浮力,比较力的大小。④若能恰好调至悬浮,则更好。(2)记录数据,并由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浮沉条件,指出漂浮、悬浮、沉底(三种静态)和上浮、下沉(两种动态)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说明漂浮、沉底分别是上浮、下沉的最终状态。讲解悬浮时要指出物体处于自由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全部浸没就叫悬浮。(3)利用浮沉条件推导出对于实心物体应该满足的密度关系,结合习题练习。例:一个均匀的实心小球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小球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入该液体中,则()A、两部分都上浮B、两部分都

5、悬浮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D、体积大的下沉,体积小的上浮3、讲授“浮沉条件的应用”:(1)演示“浮沉子”在水中的上浮、下沉,说明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2)分析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3)补充有关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①原理:漂浮条件。②使用:能判断不同液体密度大小,并知道分析方法。三、复习小结:复备与点评六、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与沉1、物体的浮沉条件:实心物体漂浮(静)F浮=G物                ρ物<ρ液上浮(动)F浮>G物悬浮(静)F浮=G物ρ物=ρ液下沉(动)F浮<G物ρ

6、物>ρ液沉底(静)F浮+N=G物2、浮沉条件的运用:(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2)气球、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教后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