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44362
大小:605.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9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20课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学案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 走近作者曾巩(见《越州赵公救灾记》)相关背景这是一篇赠序。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赠黎安二生序》。文意感知本文针对黎生提出写古文遭到当时人嘲笑一事,提出作文要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的主张,勉励黎安二生坚持学习古文,反对只迎合流俗的俗文,表现了作者对“道”的不渝的忠诚。思维导图 一、古今异义1.余之同年友也古义:科举考试中
2、同科登第今义:同一年2.而其才力之放纵古义:奔放纵横今义:纵容,不加约束3.请予言以为赠古义:把它作为今义:认为4.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古义:此处指文笔奔放不拘今义:奔驰二、一词多义1.患2.善3.诚4.友5.遗6.笑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①若不可极者也看到尽头②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立志奉行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迂之小者耳小问题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也”表示判断)2.被动句患为笑于里之人。(“为”表被动)3.省略句里之人皆笑(之)以为迂阔。4.状语后置句(1)既得
3、之于心矣。(状语“于心”后置)(2)孰有甚于予乎?(状语“于予”后置)5.宾语前置句将何言哉?(宾语“何”前置,正常语序为“将言何哉”)6.固定句式则有以合乎世。(有以:有用来)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何用意?明确:位置内 容用 意段首写苏轼的推荐,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以文坛大师苏轼的盛名烘托黎安二生,谓其不可轻视段中写会其人,读其文。称赞其文章境界宏伟,文思奔放突出二生的文才段尾应开头苏轼的推荐,称赞苏轼善知人夸赞黎安二生2.如何理解文中的“迂阔”?自谓“迂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所谓
4、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着的信念,矢志不渝。这篇赠序中黎安二生之迂,只是属于为“文”之迂,是文风问题;而作者之迂,是为人之“迂”,则是“道”的问题。赠言中,曾巩自谓“迂阔”,且以“迂”为善,表现了曾巩决不附和倾颓的世风,对“道”的不渝的忠诚。本文正话反说,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词。3.怎样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委婉的表现手法?明确: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但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作者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
5、问他“以为何如”。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4.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在文中应如何理解?明确:作者希望黎、安二生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而要在古文与时文、道与世俗这些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写法鉴赏1.正话反说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的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2.意境含蓄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本来,此文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发,作者心中郁积着不平和愤懑。但文章开头,却以温和平缓的笔调,叙述好友
6、苏轼向他推荐黎安二生。接着叙述黎生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至此,才刚刚接触到全文的中心。文章一半已过,还没有露出一点锋芒。3.善选文眼所谓“文眼”,是指揭示全文主题的字眼,是文章立论和结构的中心,往往也是把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关键。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就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达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文眼,文章的结构才显得这
7、样严谨利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章才没有因为它的柔婉曲折而染上枝蔓冗赘之病,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峻洁之美。素材挖掘曾巩初次赴京应试是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当时他只有17岁,也是第一次和王安石交游。京都举试每三年一次,到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三十九岁考中进士,已历八次科考,所以人们对曾巩举试有七次落榜之说。他和大弟曾晔科考落榜之后,返回建昌军南丰,乡里有些和他家关系不怎么好的人,还做了首诗嘲笑他们:“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没有把旁人的奚落放在心上,发愤带着几个弟弟
8、刻苦学习。在盱江南岸山岩洞中苦读习文。这就是后来的“读书岩”。宋仁宗嘉祐初年,曾巩和大弟曾晔、二弟曾牟、三弟曾布等六人都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嘉祐二年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并考中进士。[应用角度]曾巩不因别人的嘲讽而气馁,反而知耻而后勇,发愤读书,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