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40598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史实。(2)认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了解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王羲之、顾恺之和两个石窟的艺术作品的了解,学会感受、欣赏艺术,初步进行研究性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②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
2、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难点:书法、绘画艺术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佛教和道教1.佛教的传入首先让学生讲讲关于佛教起源的传说和故事。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景卢接受大月氏使者口授《浮图经》,这是佛教传人的最早记载。引导学生看教材95页让学生了解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它的建立表明在东汉早期,佛教在我国已经逐渐传播开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佛教从西汉末年传人到东汉初期传播开来,其原因有哪些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对佛教教义的阐释和“现实生活中佛
3、教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的调查结果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佛教因宣传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来消磨人们的反抗思想,叫人们忍耐顺从,大大地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为他们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很多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也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广泛流传开来。2.道教的兴起教师先讲解: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了维护这一局面,统治阶级开始使用宗教作为思想武器。这一时期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禅”的情景,也可以由教师讲“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参
4、禅,最后醍醐灌顶”的故事,通过故事使学生感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建。然后教师指出,佛教创建之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西汉时期,佛教传到我国的中原地区。如果说佛教是进口宗教的话,那么道教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多媒体展示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图像,要求学生讲讲对它的艺术感受。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云冈和龙门都曾经是北魏政权的统治中心。结合佛教的传人,要求学生谈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三)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多媒体介绍王羲之(含文字介绍、图片、配音朗读、音乐等)。教师提问:王羲之为什么会被后人尊为“书圣”?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强调两点原因:①王羲之博采众长,书风独特,
5、承前启后,继往开来。②他各体皆精,留下许多佳作名篇。多媒体打出《兰亭序》,引导学生鉴赏,要求学生谈谈它的美。用多媒体将其他书法名家的字与王羲之的字进行比较,从结梅及用笔说明王字的特点。多媒体打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局部,要求学生认真鉴赏,体会顾恺之绘画的两大特点:①线条优美。②人物传神。(四)陶渊明与田园诗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6、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课堂小结由学生自由讲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成就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