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互动思辨”方案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

ID:36032419

大小:4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29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_第1页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_第2页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_第3页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_第4页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预学互动思辨”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预学互动思辨”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课堂生成“少”,节奏“慢”、状态“差”、效率“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为了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如何突破当前课堂效益较低的瓶颈问题。我们借鉴了洋思中学“先学后

2、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和上海中学的“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我区教育教学现状,提出了《“预学互动思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二、理论的依据本课题立足提高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让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人本主义重视教学中人的因素,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

3、想,它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三、实验的目标: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理念指导下,构建起各学科“预学互动思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促使实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课题的解读:预学:预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部分教案。“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要有表述。教师在编写预学案时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预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预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探究性原则:使用预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

5、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预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课时性原则:一课一案。分层性原则: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预学案编写过程中,要坚决避免“简单化、剪贴化、习题化(试卷化)”,千万不能滥用“预学案”三个字。如果是复习或检测,就应明确写明“复习学案”、“测试题”。总之,预学案的编写要做到有利于学生预习,有利于课堂交流,有利于课堂展示,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小结反思,有利于复习备考,有利于教师点拨,有利于教师引导。一份规范的预学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问题设计)、当堂检测、归纳小结、学

6、习反思。预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为了确保预学案编写质量,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五个步骤:①征询:即教师独立编写预学案之前,应先征求不少于3位同科教师意见;②编写:教师独立编写预学案初稿;③讨论:学科组集体讨论;④修改: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询同科教师意见;⑤定稿: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和同科教师意见,最后定稿。预学案的批改:上课前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预学案进行批改,便于掌握学生的预学情况,以便能在上课期间能有的放矢。总之,教师要能够“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互动:课堂教学过程

7、是师生、生生互动的交往过程。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一)培养互动意识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主体,都应有较强的互动意识。作为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要以和蔼可亲、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展示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