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

ID:36014081

大小:4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4-2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  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  4.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

2、形而上学的观点  D、循环论的观点  5.原因是指:(  )。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  6.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具体的可能性  8.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  A、庸俗唯物主义  B、折衷主义  C、宿命论

3、  D、形式主义  9.“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庸俗唯物论  D、宿命论  10.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  )。  A、只承认必然性  B、只承认偶然性  C、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D、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  1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4、D、矛盾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映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1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

5、义反映论的对立  16.“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  17.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肯定:(  )。  A、人类的精神作用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C、人们对理想的信仰与追求  D、社会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18.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是:(  )。  A、人类精神  B、劳动  C、生产工具  D、感官  1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C、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

6、失业的根源  D、人口增长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是:(  )。  A、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决定生产方式  B、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C、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同生产方式的变化完全一致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中介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的主体是:(  )。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

7、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E、具体的、历史的人  3.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饿、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E、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前者是反映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