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11661
大小:10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29
《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 “梵”这个概念在印度上古时代极为重要,对它的认知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奥义书》当中。在此书中,梵被确认为世界的本源,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和本质。在《奥义书》的创世说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创造出世界万物。这个“自我”就是梵。梵的性质是:其大无外,即无限的大、绝对大。从书中对梵的探讨来看,笔者惊奇地发现,印度的“梵”与中国哲学的“道”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个概念,
2、老子以“道”之理来解释世间万物的演变,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是无形的、无限的。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产生于不同的国度,“梵”与“道”的奥义有着很多令人惊奇的相似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印度“梵”与中国老庄之“道”之间的关系,笔者分别对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以期说明人类智慧的共通性。 一、“梵”与“道”的共通 (一)表现“绝对”的泛神主义 所谓泛神主义就是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在印度,梵是万物之源,它是万物之神,它是大全,是绝对,是无限,世间一
3、切显现的形象都因为梵而存在,正如《大森林奥义书》写道:“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梵。它是唯一者。”“这自我确实是一切众生的世界。”在《阿他婆(韦陀)顶奥义书》中,这样述及梵的本质及显现的形象: 我为东,为西,为南,为北,为下,为上为诸方,为每向我为阳性,为中性,为阴性我为家主火,为南火,为东火;我为真理我为牛,为水牛我为最老者、最优者、最善者我为水,为火,为隐藏于双腿木中者;为不变灭者,为变灭者;为青莲花,为混囊为通一切之天剑。 我即梵,梵是一切,由此看来,梵具有浓厚的泛神主义色彩。与之相比,中国哲学的道也是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由此生,也具有泛神主义色彩。从
4、生成论上讲,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它生养天地万物,“道常不为而无不为”,这样看来,梵与道都具有泛神主义色彩,在印度,万物都具有梵性,都是梵的现象,而在中国,万物都具有道性,都是道的现象。可见,泛神主义是梵与道的共性之一。 (二)“大梵之音”与“大音希声” 梵作为万物之源,是不可以眼见,亦非语言摄,不由余诸天(各种感官一一引者)来感知的,也就是说,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到梵,梵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宇宙的本体和规律,若想感知它,只有从直觉中去领悟。但这种领悟必须以拥有一颗纯净之心为前提,《声点奥义书》对静修时如何
5、领悟“大梵之音”作出描述:在静修初始时“声音种种大,修习倘增进,所闻越微妙”。之所以在静修初始时觉得声响如雷,不能领悟到大梵之美,是因为此时感官发挥了巨大作用,心未净则不灵,待到静修逐渐增进,心灵不再受尘世的污浊,便觉声音细小如虫鸣,最后乃至无声,最终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中国的道与印度的梵如出一辙,同样需要达到纯净的审美境界方能领悟大道之美,道是一种精神,它超越时空而存在,无声无形,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道:“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要想把握它必须到达“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音几乎听不
6、到,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不见形体,究其缘由,是因为到达了静穆之美的终极境界。 (三)追求出世和精神自由 《奥义书》确认梵为最高真实,以认知“梵我同一”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人死后,自我进入梵界,摆脱生死轮回,不再返回,这是达到“梵我同一”的标志。但是奥义书认为,人在有生之年,若要达到“梵我同一”,就必须追求解脱。印度的人生哲学基本趋向是从现实到解脱,从肉欲到精神的发展。它追求出世,追求一种充分自由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解放。《奥义书》中描述了人生“四期”的生活模式,即求学期、家居期、林栖期、漫游期。林栖期与漫游期逐渐体现追求出世和精神解脱的趋势,林栖期指隐于森林,体验
7、苦行者的生活,但还未完全脱离尘世生活,而漫游期也叫出家期,是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即追求解脱阶段,只有精神解脱了才能达到“梵我同一”的最高目的。追求出世和精神的绝对自由是我国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庄子在《内篇·逍遥游》中用充满奇特想象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一再阐述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像鲤和鹏那样悠游自得,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庄子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也就是超现实的境界,他认为只有通过齐同万物和善于遗忘才能摆脱现实,“与道合一”,一旦与道合一,也就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由此看来,梵与道在追求出世与精神自由方面又达到了同一。
8、 以上笔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