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98650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第三单元,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单元内每篇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本文,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说,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从过程和方法说,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从知识能力说,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都值得揣摩、感悟和积累。学习古诗词,重在背诵,要当堂准确无误地背下来。学情分析 作为文言文课文,学生最主要的学习障碍在于对文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不够,常造成句读不分,苦涩难懂,趣味索
2、然;对文章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环境,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等),更是知之甚少,常以当今之事比之、视之,既闹了笑话,更与学习要求严重相悖,其文章之精髓相去甚远矣。 这届七年级,语文学习基础很差,对课文的分析、中心的提炼,完全要靠老师的引导;而于文言文,更是一窍不通。如果没有老师耐心细致的、手把手的教导,是不可能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进而逐步积累和掌握足够的文言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
3、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的内容和主旨。 2.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并翻译课文。 2.思考课
4、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有一个成语大家一定很熟,叫“刮目相看”,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变化,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常常用来赞扬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进步。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则小故事,这则故事正是“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来源,题目叫《孙权劝学》。 三、正授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就课文字词质疑。 【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3
5、.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质疑: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6、讨论并归纳: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6.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讶的神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搭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
7、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这些话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说明吕蒙的学有所成。 7.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并归纳: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东吴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劝学的结果,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质疑: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
8、.质疑:请解释词语“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