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96967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9
《草原教学设计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草原》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
2、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教师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眼
3、中的草原风光。 2.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形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动、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
4、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尽量让学生互学互助,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可以放到讲解课文时解决。 四、通读课文,梳理内容 1.这篇访问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课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
5、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内外,可分为3段。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
6、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
7、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
8、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