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95729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今年的在挑战中把握机遇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承接中加速发展---对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王防汛前不久,中央领导在听取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应作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措施大力推进。在马鞍山连续多年经济快速增长、迈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中央领导的这一讲话精神无疑给马鞍山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就要看马鞍山能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以笔者之愚见,马鞍山作为安徽奋力崛起、东向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形成特色,增创优势,错位
2、发展,实现发展新跨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一、把握机遇,勇对挑战 2008年,马鞍山实现生产总值636.3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连续7年超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位居安徽前列;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达7118美元,名列长三角城市第12位,安徽第1位。同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实施,长三角纵深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伴随着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在空间上的特征愈加明显,其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蓝图描绘全面提速。加之日前中央领导审时度势,为使中部崛起战略目
3、标进一步加快实施,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决策。这既为马鞍山带来新一轮合作发展的难得机遇,也使马鞍山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马鞍山有四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转型发展的机遇。按照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全面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城乡一体化步伐将明显加快;工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面临重大变革和转型,以资本技术密集为特征的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迅速壮大;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提高;消费方式将从温饱型消费向宽裕型小康和体验精
4、神文化消费发展。马鞍山在2005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3027美元,开始步入经济转型发展时期。2006年至2008年马鞍山人均GDP连年新增一千多美元,年均增幅达17.1%,实现了“爬陡坡”式发展,在安徽堪称“速度马鞍山”。马鞍山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达到了长三角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开始步入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使马鞍山积累了丰富的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预示着马鞍山经济发展的基础、路径、动力和环境将发生新的更深更大的变化。 二是交通发展的机遇。随着近年来对外
5、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马鞍山得天独厚的的区位优势愈加明显。马鞍山地处长三角16城市的节点地带,与沪、杭、宁等城市分别在三、二、一小时车程内。拥有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港口、长江十大港口之一——马鞍山港。沪宁、宁马芜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宣杭、合巢芜高速也与马鞍山贯通。正在建设的马鞍山旅游大道只需半小时车程就可直达南京碌口机场(扩建新增投资14亿元);已开工建设的马鞍山长江大桥将突破长江天然屏障,使马鞍山从以前的长三角江南通道向长三角江北通道扩展延伸,成为沟通长三角苏北、浙东南的重要交通节点;芜申运河马鞍山段整治有条不紊,宁宜城际铁路、宁
6、铜铁路复线等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还有在建的南京长江四桥……。随着这些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完成,为马鞍山更好地接受长三角的辐射,承接其产业转移带来了具有战略性发展的重大机遇,这是皖江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 三是东向发展的机遇。在安徽奋力崛起中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马鞍山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马鞍山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最前沿城市,已于2006年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百佳市,奠定了“老龙头”地位的扎实基础。全市GDP总量由2000年安徽的第1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4位。工业经济占安徽的比重由2000年的5.7%上升到
7、2008年的11.6%,对安徽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0%上升到2008年的10.6%,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由1998年的77.8%上升到2008年的289.9%。以安徽1.9%的人口作出了7.2%的贡献。可喜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不仅显示出马鞍山在东向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也验证出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科学、正确的。安徽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马鞍山为安徽奋力崛起、东向发展所发挥的脊梁作用。这无疑成为马鞍山进一步提升集聚能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四是融入
8、发展的机遇。近年来,马鞍山充分发挥区位、环境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以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为切入点,凭借钢铁、汽车、造纸、磁性材料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优势,主动接轨上海,深入推进以高新技术、工业基础、产学研等工业项目的合作,积极扩大外经贸合作,加强商贸流通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