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重难点透析特训:卷(11)---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透析特训——卷(11)1、有学者指出,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这一评论(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C.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
2、。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3、《釜山行》是于2016年发行的一部灾难电影,它讲述了列车上僵尸病毒肆虐扩散、人们瞬间陷入灾难的故事。它最打动人的是对人在灾难面前的无能和脆弱的刻画,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该片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广受好评。这说明电影艺术( )A.是推行强权意识和价值观的手段
3、B.折射出人类文明的不断走向衰落C.能够激起人类对人性的深人思考D.加强了全球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4、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此人( )A.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D.主张从各个领域学习西方5、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
4、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6、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B.着重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C.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D.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7、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
5、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8、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C
6、.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9、1940到194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著作。如果给这三部著作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A.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B.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C.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立D.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10、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现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
7、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 )A.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B.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C.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11、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前,88岁的邓小平,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8、样。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B.邓小平南行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C.邓小平南行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12、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