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72999
大小:10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一、从政治角度分析: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墨西哥等地;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5、中国的制
2、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二、从技术角度分析: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
3、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在重装备制造业,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一路下跌。三、从经济角度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就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很快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的衰退给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国的
4、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鉴于此,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铁、工、机”三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逐步回升。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2000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662美元/人,而同
5、期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倍,日本是它的6.7倍。到2006年,美国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还是中国的7.3倍。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只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
6、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四、从社会角度分析:1.地域辽阔.前景巨大.赚钱的天堂.2.发展快.变化快.政策多变.法规不健全.3.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侵权严重.反常怪事多.信誉(商业伦理)严重缺乏.4.短期导向.大起大落.过度竞争.5.区域差异.体制差异.行业差异.营销水平差异.世代差异都很显著五、从法律角度分析:1、法制建设和企业监管体系纵观中国制造企业这些年发生的各种事故,除了企业本身存在的责任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这个环境下极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企业
7、监管体系。法制社会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天赋的必要生态环境,反之,必然束缚其发展。而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也会塑造特定的企业民族特性,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市场环境,我想中国的制造企业最希望政府提供的不是补贴和政策这些短期的激素,而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发展环境,比如公开透明的政策,公正持续的法律等,政府要做的不是推,而是放,让市场优胜劣汰。比如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国外许多高端产品都不敢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知识产权问题是它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前段时间出现了很多中国食品
8、质量问题,再一次打击了大家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我想如果连这种食品安全问题都无法租做到基本的安全,中国制造又怎么能在全球市场环境下持续地发展下去。通过这些问题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企业的制造过程和产品的监管还没有本质的提升,对企业的违规惩处模糊有限,而这些却正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所在。提高行业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法律法规,提供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加强对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监管,提供中国制造企业的信用,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中国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