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969671
大小:14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29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程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本程序依据GB/T19001-2000、GB/T28001-2001、GB/T24001-2004的要求,结合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管理实际制定。本程序为Q/GDLR.SC—2007质量安健环一体化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企业标准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本程序由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本程序由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技术部负责起草、归口管理并负责宣贯解释。目次前言1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34职责45工作程序与要求46报告和记录97相关/支持性文件98附录9环境
2、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相关的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的要求。本程序适用于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所有生产活动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的管理(包括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相关方)。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然而,鼓励根据本程序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3、适用于本程序。GB/T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年1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实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4号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 2005年3月1日实施国务院令第373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GB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辩识 2001年4月1日实施DL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
4、L227-94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DL409-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DL408-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九项重点要求Q/GDLR.SC—2007 质量安健环一体化管理手册3 术语和定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的方法(LEC法)LEC法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乘积来评价作业危险程度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是:D=L×E×C4 职责4.1 生产副总经理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工
5、作,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报告中所提出的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并负责审批。4.2 安全生产技术部是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4.2.1 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批准、制定不可容许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和控制措施;4.2.2 负责指导、培训、安排、检查各项具体工作,汇总审查各部门不可容许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报主管领导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4.2.3 监督、检查风险评价报告中所提出的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4.3 各部门、相关公司负责本部门工作中在相关区
6、域内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并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负责本部门不可容许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日常安全管理工作。5 工作程序与要求5.1 策划5.1.1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管理内容安全生产技术部建立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制定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要求,下发《危险源辨识登记表》、《环境因素识别调查登记表》,从员工到班组、部门在评估范围内全面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辨识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评价标准进行风险评价,并对风险进行排序,划分
7、风险等级,按照公司确定的风险等级标准确定出公司《不可容许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控制。5.1.2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管理原则和要求5.1.2.1 围绕生产实际,自下而上的进行,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5.1.2.2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以定量分析为主;5.1.2.3 不可容许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实施控制,达到职业安全健康、环保的目的。5.1.3 危险源辩识的范围危险源辩识的范围
8、涉及组织的所有活动(常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