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检测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一、二单元(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对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C.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立局面D.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2013·内江中考)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是( )A.粉碎了国内外反革命叛乱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C.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D.高度集中的政治
2、经济体制形成3.改革和革命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下列事件中,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1861年改革②1917年二月革命③十月革命④新经济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③-15-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C.②③D.①③④4.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列宁的身高只有1.64米;而邓小平却只有1.52米。就是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却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叙述符合两人“巨人的形象”的是( )A.领导十月革命 领导南昌起义B.领导1861年改革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领导十月革命 提出改革开放决策D.发表
3、《共产党宣言》 领导南昌起义5.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下列选项不适合1922年初的苏俄的是(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C.农民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D.资本家经营鞋帽厂6.(2012·恩施学业考)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 )A.解决了国内的经济困难,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C.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7.1924
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15-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C.苏联 D.俄罗斯8.(2013·泰州学业考)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斯大林模式9.右边这张签署《凡尔赛和约》的照片中,不可能有哪一人物( )A.法国总理克里孟梭B.美国总统威
5、尔逊C.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10.下列对巴黎和会相关史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C.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委任统治”D.中国政府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1.法国官员称:当年西方列强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正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 )-15-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A.慕尼黑会议B.雅尔塔会议C.巴黎和会D.华盛顿会议12.(2013·达州中考
6、)下列条约中最能鲜明体现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这一特征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五国条约》D.《四国条约》13.右图中的情景发生在1929年美国纽约街头,汽车上牌子的文字意思是“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车”。车主愿意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这辆轿车的深刻社会原因是( )A.车主想换辆新车B.该车已经无法使用C.美国受到战争威胁D.美国爆发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14.(2012·扬州中考)罗斯福新政的“新”是指( )A.加强政府对工业的控制B.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15.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7、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政府拨款以刺激经济发展,计划用200天左右的时间创造和挽救7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目的与罗斯福新政哪一措施的目的相似( )-15-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A.整顿农业B.改革银行制度C.调整工业D.兴建公共工程16.20世纪30年代,有人曾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得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B.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C.美国加入反法西斯联盟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17.美国《政治周刊》评论,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提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当代版
8、。下列有关对罗斯福新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