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833256
大小:4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21
《中国哲学史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
2、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
3、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
4、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
5、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发,孔子把“仁”的本质诠释为“爱人”。孔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仁”的目标。7.孔子是如何把“天命”的敬畏和人内在的道德性结合起来的?孔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天道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西周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层有关的看法,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孔子把外在
6、的天命落实到人的内在之性上,实现了对外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的结合,从而为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找到了形上依据。8.你怎样认识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基础。“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仁”的彰显和外化。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础,以礼为外在的行事原则。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9.何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从思想方式上,中庸之道即反
7、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特别是主要因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管理上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管理理念与艺术。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为最高的德。“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论。“中”指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庸”则有“平常”“不易”“用”之义。中庸的方法论包含有灵活处置、动态协调、辩证综合的意义,而要正确把握中庸的意义,也应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
8、辩证思维的方法。10.试概述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价值:孔子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1)孔子价值表现在其人格典范上。(2)孔子奠定了以“仁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系统。(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重视培养民间知识人,为打通士人参政的途径奠定了基础。(4)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对《诗》、《书》的内容加以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