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818525
大小:113.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1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青岛十七中的满启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函数的单调性》是必修1第一章第3节。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求函数值域、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
2、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难点。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3、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法在教学中我使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三、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
4、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1、由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随有什么变化x的增大,y的值----yyy111-11x-11x-
5、11x-1-1-1----给出学生这3个引例是从图像上激发学生对探索研究、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为导入新课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给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先从图像观察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然后以二次函数f(x)=x2为例,列出X,Y对应值表。从而转化到在数值上的变化情况,为得出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从图形和数值上做好了铺垫。初步概括出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但仅从图象看显然不过严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板书课题)(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出增函数、减函数的
6、概念,教师进行补充,接着用多媒体显示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紧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1.3-3(或用多媒体给出的屏幕)仔细体会定义中的两个简单不等关系“x1x2”和“f(x1)f(x2)或f(x1)f(x2)”,它刻划了函数递增或递减的性质。这就是数学魅力!对定义作了初步分析以后,指导学生再次阅读和分析定义,同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学生思索)教师在学生思索过程中进行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定义,并在关键词语处加重语气,学生感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提示。(这一环节是学生正确地、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关键,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
7、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得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语:(1)“定义域内某个区间”(多媒体中对这八个字用红色显示)。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定义域内讨论;第二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而言的,否则无法讨论其单调性。(教师举例说明)(2)“任意两个”和“都有”。就是说这里的x1,x2在给定区间上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要特别强调),而且只要x1x2,则f(x1)f(x2)(或f(x1)f(x2))恒成立。以上两点让学生通过构造反例来进一步说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索,从抽象到具体,并通过反例反衬,使学生对概
8、念有了本质的认识,同时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