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2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2

ID:35818321

大小:107.7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1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2_第1页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2_第2页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2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化学《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教学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生产的过程】[板书]一、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二、[板书]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35第二、第三段。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2.把氧化

3、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用心爱心专心-1-----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师生互动]: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

4、样给出和接受电子?)。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板书]实验设计:1.Cu-Zn原电池实验: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板书]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Zn-2e=Zn2-负极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2e=H2↑正极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Zn2++2H+=Z

5、n2++H2↑[板书]实验探究2:2.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3.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4.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5.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6.Cu-Zn与乙醇进行实验。7.Cu-Zn与一个西红柿进行实验。8.Cu-Zn与两个西红柿进行实验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化学用语化:将上述成功转化实验中的反应,用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同一容器不

6、同容器实验序号电极材料溶液现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总反应解释:2Zn-Zn稀3Cu-C硫4Zn-C酸5Fe-Zn6Cu7Zn[课堂小结][板书]1.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知识拓展]2.总结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用心爱心专心-2-----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3.抽象出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布置作业]P39

7、,T1。[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各种情况下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探究其原因:(1)将一粒纯锌、一粒粗锌与铜丝分别放人装有稀硫酸的不同试管中,观察氢气产生的速率;(2)将铜丝取出,与纯锌粒接触后放人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氢气的产生速率及溶液有无颜色变化;(3)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管中,滴人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用心爱心专心-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