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59561
大小:29.2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6
《2018秋八年级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和处理相关历史数据,从各种形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表述,培养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原因的讨论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师生互动方
2、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明确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学重
3、难点】1.张謇兴办实业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习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是什么原因让张謇毅然选择弃官?他走上了一条怎样的救国道路?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对清政府失去信心,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他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2)是什么原因让张謇毅然选择弃官?他走上了一条怎样的救国道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对清政府失去信心,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他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1
4、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有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的条文。张謇把筹建的纱厂,取名“大生”,1899年纱厂建成。大生纱厂在投产后较短时间内就经受住了洋货和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张謇为了实现以实业所得兴办教育和用教育来改进实业的主张,他用大生纱厂的小部分盈余及劝募所得,在本地举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1902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通州师范学校,后来又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园、小学和中学。(3)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有怎样的特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
5、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集中于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4)从大生纱厂发展的一波三折中,我们能得出哪些认识?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很大。当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当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就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甚至破产。②从大生纱厂的结局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结局注定是悲
6、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像大生纱厂这样的民族工业的悲惨命运。只有国家独立、民族独立,才能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健康发展。2.社会生活的变化(1)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后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7、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3)我们该怎样看待近代
8、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呢?这些变化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方面,这些变化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但是也应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