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牧堂著明发微论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

ID:35747259

大小:70.4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4-16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_第1页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_第2页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_第3页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_第4页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蔡牧堂著明《发微论》宋.仙师.蔡牧堂著明.潭庠.徐之镆集刚柔篇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邵氏文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解:阴阳在天成象,如日月星需用之类。刚柔在地成形,如山川土石之类。牧堂引易与邵氏之言,以言地之体质,不外刚柔两端。凡山川峙流,无非刚柔之成,质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于是乎山川形焉。解:天地之初,混沌未判,但一气耳,所谓未有山川之可言也。为其久也,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

2、天,重浊者各块成形而为地。于是山峙川流,遍满宇宙之中。所谓山川,于是乎形也。凡山皆祖昆伦,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凡水皆宗在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解:昆仑,西北大山,名大雪山。按〈〈元史遗使〉〉穹河源,自发源星宿海,压职刺脑儿赤浅河等地,方至昆仑。又压润即润拾刺别里赤儿等地至积石。殆中国自河发源至中国约计万里。先儒皆谓河源自昆仑,误也。大海,东南之海,一本万殊,万殊一本。葵伯靖所谓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也。仁山金氏曰:天地常形,固相为沟连贯通。极其条理,亦各有脉络。自昆仑而东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湟

3、水、星海、清海以至浩但,皆河源也。入匈奴以东,为阴山。又东南至代北、云朔分而南,越为北岳,以至太行,是为河北之脊。壶口当首,太岳析城,皆其群峰。河之折而南,汾晋诸水之所。以西,入河汲寇漳恒卫之所。以东入海也。分而东者,行幽燕之北,为五关之险,以关营平而至碣石,此北阳也。自昆仑以东言之,则东为西倾而能铫水。⋯⋯以下繁杂不录,总体上分说分垣。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水体柔而用刚,故上而流行。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解:山体高耸为刚,而用之凝定不动,柔也。水体卑下为柔,而用之流行无滞,刚也。盖刚柔之分,原有不同。而细分之,则错综其备

4、。此天下万物,所以未尝无阴阳刚柔对待于其中,非独山水然也。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合水火土石而为地。尤合血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解:地合水火土石,而成其体。犹人合血气骨肉而成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未尝有二理者,盖于地,万物一气之所,为故也。若细推之,凡涸燥者皆刚,坦夷者皆柔。然坦夷之中有燥,则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凡然强急者皆刚,缓弱者皆柔。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

5、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自此以往,尽推无穹,知者观之,思过半矣。解:涸燥谓高垅之地,坦夷谓平支之地。强急者,支垅雄壮,来势之汹涌也。缓弱者,支垅低伏,来势之徐缓也。四者错综,亦地理自然之妙。盖纯而言之,则垅皆属刚,支皆属柔。错而言之,则垅有刚柔,支亦有刚柔。垅之强急,刚中之刚。垅之缓弱,刚中之柔。支之强急,柔中之刚,支之缓弱,柔中之柔。不惟山有刚柔,水亦有刚柔。湍急而流,水之刚者。平波静渚,水之柔者。江淮河汉,水之刚者。弱水流沙,水之柔者。至此以往,尽推无穷。谓支垅千变万化,刚柔之变,非止一端,曲折难尽,又在知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

6、流可矣。动静篇其次莫若明动静。动静若言乎其变通也。是以古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此达理之言也。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动上求静,静上求动。不欲静愈静,动愈动也。---解:动为阳,静为阴。变通者,动变为静,静变为动。故朱子谓:天之收敛,不直乎动,地之发生,不专乎静。此天下之理,所以欲向动中求静,静上求动。若静愈静,即地不能发生。动愈动,则天不能收敛。山水不能变通尤是也,岂能成就而结地乎?抑或论之山体,刚而属阳也,其重厚不迁,静而不动者为阴矣。所以欲其变通,而动者阳,得阳之正,而不杂于阴也。水本动而阴也,其间流不滞,动而不静者为阳

7、矣,所以欲其变通而静者阴,得阴之正,不杂于阳也。夫山以静为常,是惟无动,动则成龙矣。水以动为常,是惟无静,静则结地矣。故成龙之山,必踴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若其偃、硬、强、勒、冲、激、牵、射,则动不离动,静不离静,山水之不融结者也。解:成龙者,龙本神物而能变化。譬如山本参差,而不胜变通也。踊跃翔舞,山之动。偃硬侧勒则非动矣。弯环悠洋,水之静,冲射激牵,则非静矣。盖阴阳在天地间无处无之。如人之一呼一吸,丝毫不可遗。但不欲其偏阴偏阳,则所禀者不得中各之气,所以存于人之择也。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

8、可执一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解:山不曰静而静,必曰动极而静,此赐静中有动,非静不杂静者,此所以成龙也。水不曰动,而动必曰静极而动,此则动中有静,非动不杂动者,此所以能结地。地理变通之妙,有如此是。岂执一者能融化其妙与?聚散篇其次莫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