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

ID:35736917

大小:372.6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4-15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_第1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_第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_第3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_第4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7讲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2)凯恩斯主义的影响。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3)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辨析比较] 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

2、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2)含义:企业职工通过购买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3)评价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②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和复杂化。(2)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福利国家的出现与20世纪70年

3、代的新变化1.福利国家的出现(1)条件: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巨大增长。(2)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3)影响①利: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②弊: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1)原因: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概念阐释] 经济“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

4、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四、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2.内容(1)农业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②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③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精微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与斯大林体制的关系(1)赫鲁晓夫改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

5、的范围内,对其经济模式中的明显不适应部分进行改革。(2)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订者,而不是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苏联当时的混乱。2.内容(1)农业领域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2)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3.评价(1)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6、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内容(1)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3.结果(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特别提醒]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1.“里根经济学”和“

7、撒切尔主义”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给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

8、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