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

(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

ID:35728689

大小:171.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5

(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_第1页
(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_第2页
(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_第3页
(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品)先秦儒_道隐逸观略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①2005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an.2005第26卷第1期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Vol.26№.1先秦儒、道隐逸观略论霍建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隐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想历史悠久、来源复杂。《周易》导源于前,儒、道各具自成体系的阐发。儒家强调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道家追求的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两者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隐逸文化的坚实大厦。[关键词《]周易》;儒家;道家;隐逸观[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281(2005)0120085204隐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颖达说“:遁者,隐退逃避之名。阴长之卦,小人方是我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用,君子日消。君子当此之时,若不隐遁避世,即受[3]《(周易正义》P.48)想历史悠久、来源复杂。《周易》导源于前,儒、道各其害。须遁而后得通,故曰遁。”由前具自成体系的阐发。儒家强调的是手段式的待时贤之论可以看出《,遁》卦说明君子在不得时时应该之隐,道家追求的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两者既对隐遁,以远害全身,这样就能遁而得通,可见《周易》立,又互补,相辅相成,

3、共同构建起了隐逸文化的坚隐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时”的问题。与《遁》卦实大厦。相类的是《否》卦,该卦强调“时”更甚于《遁》卦。《彖》曰“:否之非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一《、周易》的隐逸思想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周易》的隐逸思想相当复杂,既开启了儒家手长,而君子道消也。”在如此恶劣的情形下,真所谓段式的待时之隐,也启发了道家目的式的适性之“天地闭”而“贤人隐”,君子无奈,只得以正自居,隐隐,对中国隐逸文化的形成、发展意义非凡。《周逸随时。这种思想在《周易》较为常见。如《乾·初易》

4、的隐逸思想集中反映在《遁》卦中。《遁》卦卦辞九》“潜龙勿用”体现的精神,龙能飞能潜,比喻君子说“:遁,亨,小利贞。”《彖》曰“:遁,亨,遁而亨也。之德,但在时机未到之时,也只能潜伏勿用,表明此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君子正隐逸待时。时义大矣哉!”陆德明解释道“:遁,隐退也。匿迹避当然,隐逸避世、全身远害,仅是《周易》隐遁思[1](P.327)时之谓。”明确指出《遁》卦是讲隐逸之事的,想的一个低层要求,而不是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而且点明隐逸之因是不得时。象曰:“天下有山,是蓄养而待,审时而动,到时机成熟,仍要脱隐而遁;君子以远小人,不

5、恶而严。”朱熹认为“:天体无出,建立一番功业。犹如《乾》卦中那条自强不息的穷,而山高有限,遁之象也。严者,君子自守之常,巨龙,经过深渊的潜藏,最终是要飞上中天的。[2]《(周易本义》P.31)而小人自不能近。”指出该卦卦象乾《乾》卦爻辞对此过程的描绘非常形象,开始是“潜为天在上,艮为山在下,本身就是象征隐逸的。孔龙勿用”,接着“见龙在田”,然后小心谨慎“终日乾①[收稿日期]2004211210[作者简介]霍建波,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85[1](P.282)乾”,有时“或跃在渊”,最终腾空而起“飞龙在天”。不能也。”正因为隐遁既是清

6、虚高尚的,又是此类话语在《周易》中还有许多。如《系辞下》“:尺安全无害的、愉快的,所以才有“肥遁,无不利”的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其意确言语。这是《遁·上九》爻辞中的话,前人对此是这如刘沅所讲“:日月寒暑,往来屈信,亦何思虑?循样解释的“: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环相应而不穷,教人法天地以免思虑。非屈则不能顾。忧患不能累,矢曾缴不能及,是以肥遁无不利[1](P.692)[3]《(周易正义》P.48)信,非蛰无以存身。”《系辞下》又说“:君子藏也。”既然退隐如此无往而不利,那么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刘沅解释说“:释人

7、们为什么还要出仕呢?解上六爻义,亦推言之,以明藏器待时之道。射禽之权在人,而其器必备,其动以时,乃能有获,为君二、先秦儒家的隐逸观[1](P.694)子之制小人者言也。”此外如《遁·彖》的“遁而亨也”“、与时行也”《,明夷·象》的“用晦而明”、儒家的隐逸思想当然要从其开创者孔子说起。《蹇·初六·象》的“往蹇来誉,宜待也”《、困·初六》的孔子与《论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怎样强调“入于幽谷,三岁不觌”等,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不过分的。尽管孔子和后来的儒家一直高呼积即对君子而言,其隐逸是因为不遇时,仅是全身远极进取、入世有为是其主导方面,然而隐逸以求

8、内害的不得已,一旦时机成熟,必定脱隐而出,有所作心的和乐安宁也并不在排斥之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