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81157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勤学是创新的前提。学习需要创新,而创新又以坚实的基础为前提。“坚实的基础”来源于勤学。敢疑是创新的开始。疑是学生思维的“棱角”,有疑才有思,才有问,才有进步,才有创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养成有疑即问的良好习惯。怎样培养呢?首先,要消除“权威”的影响。其
2、次,要鼓励、扶持学生敢于质疑。再次,要在鼓励学生多疑的同时,教会他们善疑。多思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教会学生多思、善思,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要和思考相结合。读而不思则为盲读,盲读绝不是真读。破旧是创新的钥匙。所谓破旧,是指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挖掘发现新“东西”,在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上产生新的或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如何“破旧”呢?首先,要知旧。其次,要打破思维定势。再次,要在批判中出新。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破旧”的方法,无异于有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关键词
3、:初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创新能力正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语文新大纲中也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勤学是创新的前提;敢疑是创新的开始;多思是创新的翅膀;破旧是创新的钥匙。一、勤学是创新的前提。学习需要创新,而创新又以坚实的基础为前提。《人间词话》有曰:“楚辞之体,非屈子之所创也。《沧浪》《凤兮》之歌
4、已与《三百篇》文体相异,然至屈子而最工。”①不能不说楚辞的兴盛是在《三百篇》等基础之上的“创新”。所以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的“本”与“源”就是对现有事物和旧有事物的深刻了解与掌握。②“坚实的基础”来源于勤学。只有不断地学,勤奋地学,有创造性地学,才能学有所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勤学多记是进步、发展的基础。学生在作文中若能引用或活用“课文”名句,能给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若能大胆脱离“前人”的思维,用自己独到的眼光“言自己之言,感自己之感”,必能有所创新。因此,学生多看一些古今名著、佳作名文,多记一些名句警言,多学一些“课文
5、蓝本”的写作技巧、结构布局和语言运用,必将有助于创新。二、敢疑是创新的开始。疑就是对旧知识和已有的东西产生怀疑和不信;疑就是不迷信“权威”(如课本、老师、参考答案、教参、古人名人等)。疑是学生思维的“棱角”,有疑才有思,才有问,才有进步,才有创新。如果学生的这一思维的“棱角”都被磨平了,那是不堪想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③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养成有疑
6、即问的良好习惯。怎样培养呢?首先,要消除“权威”的影响。学生往往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作者,迷信参考答案等。要让学生知道教材并非至善至美,老师也有讲错的时候,作者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参考答案只能是参考。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随时都有可能发现问题。只有抓着这些“疑点”,并大胆质疑,才能启思解疑,才有可能有新的见解,新的进步。其次,要鼓励、扶持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只要有一点创新的成份,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或赞许,并积极引导他们乐于开口,帮助他们解疑释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再次,要在鼓励学生多疑的同时,教会他们善疑。
7、讲究质疑的选点和提问的艺术,才能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课本中有疑点的地方,作为老师首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予以怀疑,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疑点,启发学生产生怀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质疑中不能走向极端,“怀疑一切,并非否定一切”。如我在教苏轼的《斗牛图》一文时,讲到“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时,一位学生提出“有时也摇尾巴”。初听,我以为他是在说笑,有些学生也在下面议论。接着他又说:“我在金华斗牛比赛时看到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有没有同学看到过?” 无一人敢讲(因为他们没看到过,我也没有注意过。)。于是,我意
8、识到有问题!我要求学生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