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9039
大小:166.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4-11
《第二章 教育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第二章教育概述本章提要l不同情境下教育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教育有不同的定义。l教育由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及教育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l教育具有永恒性社会制约性与相对独立性、目的性、历史继承性、生产性、公益性长期性和民族性等特性。l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神话说、生物说、心理说、劳动说和需要说等。l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社会现代教育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及属性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各种教育命题、结论都是围绕对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进行的,不同的研究者对教育有不同的界定。(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是现代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教育这一词的含义却有所不同。比如,我们曾经听到报纸、电视中说“我们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同法轮功分子做坚决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省长、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会说“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校长期末总结时会说“今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取得了很大成绩”;听完英模的报告我们会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孩子在外惹祸了,别人可能会说“回去你好好教育教育”;别人
3、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回答“我是搞教育的”,问我学的是什么专业,我回答“学教育的”等。对上述诸多说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四种含义:一是指国家的一种公共事业,属于宏观的、制度形态的,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二是指引导、说服,属于方法形态的,如“我们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同‘法轮功’分子做坚决的斗争”“回去你好好教育教育”中的教育;三是指思想的变化,如“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四指学校中的具体活动,如“今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取得了很大成绩”中的教育。这些对“教育”-------------------------
4、-WORD格式--------------一词的日常理解构成了日常教育生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已足够了。但对“学教育的”和“搞教育的”的人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对“教育”的概念有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二)教育的词源从外国语的角度看,“教育”一词所对应的英语为“education”,法语为“L’éducation”,德语为“erzi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原意为“引出”、“导出”,引申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教
5、育这一概念的含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向世界引向真理世界,到达永恒的善的境界。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但它是“教”与“育”两个词的联用,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通用词,中国古代多用单音字“教”表示“教育”,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里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荀子·修身》中则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所表示的“教”是一种内发论的教育观,重视教育对人的内
6、在善性的引发。中国的象形文字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教”字的甲骨文是“”,“”是八卦符号的一种,代表学习的内容;“”通“子”是指儿童,代表学习的对象;“”是一个人手持鞭子、棍杖,代表教者和教育的方法,靠鞭杖来施行。“育”的甲骨文是“”,“”指女人,“”即倒写的“”,表示出生的婴儿,本义是妇女生育,引申为生子并喂养,使孩子长大。“学”字的甲骨文是“”。“”是两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代表内容;“”指房子,代表学习的地点,本义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在汉语中,在20世纪前国人很少把“教”和“育”这两个字合起来使用。在论及教育问题时,人们用得更多的是“教”“诲”“育”“习”和“学”,而
7、且“学”用得最多,许多著述都是以“学”为名的,如《学记》《大学》《进学解》《劝学篇》等。教育事业被称为“学务”,管理教育的国家机构称为“学部”,直到清末甲午战争后,一些留学日本的人翻译日文的教育学书籍,引入了“教育”和“教育学”等词,在学术界的影响下,朝廷大臣呈递的奏折中也渐渐出现了“学”与“教育”交互使用,“兴学”与“普及教育”并提的情况。在学界和媒体的影响下,1906年清朝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建立后将“学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