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44807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06
《关于《雷雨》之中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雷雨》之中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探究关于《雷雨》之中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探究 摘要:《雷雨》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该部作品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主线,深层次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并对其根源所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雷雨》不仅具有多义性的主题,同时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是国内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 关键词:雷雨;主题;艺术特色;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1.前言 《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主线,深层次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并对
2、其根源所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2.《雷雨》主题 《雷雨》自问世以来便以其主题的多义性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雷雨》的主题,不同的读者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下文将围绕几种大众化的主题解读方式展开相应的介绍。 2.1阶级主题 以资产阶级主题为例。许多人认为作家曹禺通过“雷雨”这一形象来暗示资产阶级的消亡,而《雷雨》的主题在于深层次披露资产阶级的罪恶[1]。阶级主题的解读有其明显道理。对文本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周家在经济上具有十分浓郁的资本主义色彩,也能够嗅到周朴园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资本主义罪恶气息。在哈尔滨承包工程的时,周朴园甚至因为保险费问题故意放水将小工淹死;在矿上工人集体闹
3、罢工时,周朴园毫不手软地下令爪牙开枪杀人,将不愿同流合污的鲁大海开除,同时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来逼迫其他工人代表站到自己的阵营,与此同时,在自家居所内宴请或接待政府官员,以获取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由以上事情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资本家,其原始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残忍。将《雷雨》解读为阶级主题时,读者通常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周朴园和鲁大海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罢工事件并非《雷雨》这部作品的主要冲突,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蘩漪与周萍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全都占有大量的篇幅,因而资产阶级主题无法将实现对该部作品的完全概括,换而
4、言之,资产阶级主题这种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2.2命运主题 自《雷雨》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其中的命运观便引起了不断地关注以及广泛的讨论。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针对《雷雨》这部作品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西渭认为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一种神秘而强悍的力量,萦绕在每一个人物的身上,即命运。该命运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者替天说话,文中所提到的报应也并非指上天刻意安排,而是“藏在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又或者是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作用里”,换而言之,由于作者对现实的精准把握,让研究者们感到导致悲剧的并非命运,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
5、关系,又或者是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但《雷雨》似乎仍旧向人们传达出了一种命运观念[3]。 刘正强将《雷雨》中的命运观念理解成作者本人世界观存在缺陷[4]。《雷雨》中的人物悲剧,有一部分是由于和困难进行艰苦斗争,最终失败导致的,还有一部分仿佛命中注定了一般。这种浓重的宿命色彩,给《雷雨》这部作品制造了负面影响。建领和君圭等人也认为侍萍最终回到周公馆的这个情节便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命运的规律”[5]。 新雨等人对命运观持一种肯定态度,认为正是由于命运观的存在给该部作品施加了一种质的限定性,另外,命运观是一个不同于宿命论的概念。在他的观点中,该作品所宣扬的命运观并非对命运心生恐惧,又或
6、者是逆来顺受,而是不认命,勇于抗争的情怀,正因如此,使得该作品能够从诸多社会问题剧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带有一定哲理性的别样意境。新雨等人为《雷雨》指出的这种命运观,不仅相当新颖,同时还极具说服力[6]。 2.3其他主题 部分研究者提出了《雷雨》的宗教主题。作者曹禺并不信仰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对其成长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的一系列思想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也在客观上为那些提出宗教主题的学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宋剑华指出,该作品所给出的客观效果,是善恶之间的激烈争斗,也是自然力(可以将之理解为“上帝”)所作出的公正裁决,宗教主题相当明显。宋剑华基于对《雷雨》的研读,总结出了其中
7、的22对矛盾,并认为这种带有矛盾色彩的结构模式恰恰反映了“上帝”的存在及影响[7]。他还引用“原罪”及“报应”这两种思想对该作品予以相应解读。周朴园的遭受了子亡、妻疯的双重打击,这是上帝对周家及周朴园本人的原罪的制裁。周朴园前后性格反差极大,经历了一个人性打败兽性的过程,在灵魂方面也从原先的邪恶发展为后来的忏悔,这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显示了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忏悔意识。 白薇则基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雷雨》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女性的无言或非理性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