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

ID:35628917

大小:43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03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_第1页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_第2页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_第3页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_第4页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EDA课程设计报告--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设计题目:八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学会在仿真平台上进行设计验证及时序仿真。2、掌握运用quartusII原理图编辑器进行层次电路系统设计的方法。3、进一步熟悉利用quartusII进行电路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4、掌握8位全加器原理图输入设计的基本方法及过程。5、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字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与分析实际电路的基本技能,并了解基本逻辑单元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解,学会查阅资料、方案比较以及设计、计算、制作、调试等技能,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2、力。二、系统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本设计采用逐步求解的方法,一个8位全加器可以由8个1位全加器构成,加法器间的进位可以以串行方式实现,即将低位加法器的进位输出cout与相邻的高位加法器的最低进位输入信号cin相连接。而一个1位全加器则可由实验一包装元件入库得到。三、设计内容1、用原理图输入法构造1位半加器,并进行时序仿真半加器真值表分析:输入A输入B输出C0输出C10000011010101101由真值表写逻辑函数表达式设计原理图:连接时没有错误,进行波形仿真,得到波形图如下:仿真波形分析:输入:A=0、B=

3、0时,输出:C0=0、C1=0输入:A=0、B=1时,输出:C0=1、C1=0输入:A=1、B=0时,输出:C0=1、C1=0输入:A=1、B=1时,输出:C0=1、C1=1存在一定的延迟,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符合。封装之后的效果图:A,B为输入,S,C为输出。2、再由两个半加器构成一个一位全加器对两个一位二进制数及来自低位的“进位”进行相加,产生本位“和”及向高位“进位”的逻辑电路称为全加器。由此可知,全加器有三个输入端,二个输出端,其真值表如表所示。其中Ai、Bi分别是被加数、加数,Ci–1是低位进位,S

4、i为本位全加和,Ci为本位向高位的进位。输入输出ABCFS0000000101010010111010001101101101011111由真值表可分别写出输出端Si和Ci的逻辑表达式因此,在组成电路时,一位全加器的设计原理图如下:连接时没有错误,进行波形仿真,得到波形图如下:仿真波形分析:输入:A=1、B=0、C=0时,输出:C0=1、C1=0输入:A=1、B=0、C=1时,输出:C0=0、C1=1输入:A=1、B=1、C=1时,输出:C0=1、C1=1输入:A=1、B=1、C=0时,输出:C0=0、C1

5、=1在存在延迟的情况下,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封装之后的效果图:In1,in2为输入,inc位进位端输入,out1为输出out2为进位端输出。3、最后由8个一位全加器构成8位全加器,原理图如下:链接时没有错误,进行波形仿真,得到波形图如下:封装之后的效果图:左端全部为输入端,右端为输出端四、小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EDA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应用中空前活跃的领域,在

6、生活中可以说应用很广。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来说掌握EDA的开发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本次课程设计我要设计一个八位全加器,以对EDA技术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完成EDA技术这门课程的综合应用。本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对数据综合、编译、适配和仿真都有了非常透彻的认识,并能基本熟练使用QuartusⅡ软件。由于我们是初次接触本项目的初设计者,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完成设计。通过这次设计,我们能清楚的了解设计程序和设计步骤、设计思路和软件调试,最终能清晰的建立起整体概念,为今后复杂的EDA设计

7、奠定了基础。回顾此次EDA课程设计,我收获颇多,不仅巩固了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会晤,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学习已经结束,可我们学习之路并没有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学习其相关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在此次的设计中,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和指

8、导。过程还不够完善,希望老师继续指导。五、参考资料:[1]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康华光,邹寿彬华中理工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2]EDA技术与VerilogHD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宋万杰,罗丰,吴顺君.CPLD技术及其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4]刘明业,将敬旗,刁岚松等译.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王金明,杨吉斌.数字系统设计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