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27686
大小:23.1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实施课改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倍受老师们的重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的目标不明确,有的沉长乏味,有的则没有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优效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此,我结合自己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学
2、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讲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思维情境的影响。当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不感兴趣时,开始反应是不愿接受它,最后逐步走到拒绝它,这样就会使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质疑的教学情境,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以拨动学生的思维。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表达,使
3、他们能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让课堂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舞台,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为学习新知作为铺垫。同时,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源,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都源于兴趣,我们老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获取的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特别是,在探究新知时,教师根
4、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教学“等量代换”时,创设了引用曹冲称象的典故,通过动画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了“大象”与“石头”的关系,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概念;接着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了1个西瓜重量等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的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动手用学具西瓜、苹果摆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在动手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理解可以用同等重的物质进行代换,从而引导归纳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进行代换的问题,让学生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学习
5、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点 数学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都存在着相连关系的,它们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点,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亲自体验如何做数学。同时,学生获得新知识后,要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从而优化了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基础,学生的认识结构越优化,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起的作用越大,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于等腰三角形属于三角形,老师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已知的三角形知识里知道新学习的“等腰三角
6、形”是三角形这个大类别的一类。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老师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等腰三角形,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的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同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归纳到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记忆和提取。学生也在原有的知识点上找到新的生长点,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
7、中,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轻松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植树问题”一课中,重点是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所有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全长推算总棵数;二是由总棵数推算全长。这是一个双向具有可逆性思维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区分清楚所有的问题将迎刀而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个变量依存关系,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和灵和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于是我们创设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利用课本上两道具有
8、逆向思维的习题来编一编,学生会发现无论是编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在围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