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

ID:35626895

大小:7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4-03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_第1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_第2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_第3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_第4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谷综合地质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资勘1011姓名:蒋国义完成时间:2012.01.1317《构造地质学》设计报告(景陵峪综合地质报告)目录:一.地层概况……………………………………………41.1地层分析……………………………………………41.2地层接触关系………………………………………51.3构造层………………………………………………6二.褶皱构造分析………………………………………72.1青风岭大背斜………………………………………72.2黄山-下台向斜……………………………………72.3黄村背斜…………………………………………82.4景陵峪向斜

2、………………………………………82.5西山背斜…………………………………………9三.断层构造…………………………………………93.1尖山--黄村正断层(F4)………………………93.2二渡河--上台正断层(F5)…………………103.3西山正断层(F6、F7)…………………………10四.岩体分析…………………………………………114.1侵入岩……………………………………………114.2喷出岩……………………………………………1117一.构造演化史………………………………………125.1第一构造层…………………………………125.2第二构造层…………………………………125.

3、3第三构造层…………………………………125.4第四构造层…………………………………13二.总结……………………………………………13三.课程学习感想及体会…………………………1417构造地质学设计报告此次使用的是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景陵峪地质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可以明显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

4、求及范柱国老师讲解,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及此次实习的心得体会等相关内容。一.地层概况1.1地层分布:1.1.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1.1.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为板岩。1.1.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171.1.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

5、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1.1.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1.1.6上石炭统(C3):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1.1.7二叠系(P):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1.1.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1.1.9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1.1.10古

6、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1.1.1全新统(Q4):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1.2地层接触关系:1.2.1整合接触:17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3.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1.2.2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接触: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西南方向西山处)2.角度不整合接触(1)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

7、2)(东北方向花岗岩侵入体处);(2)中泥盆统(D2)与全新统(Q4);(3)下中石炭统(C1+2)与全新统(Q4)。1.3构造层1.3.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对应加里东构造运动1.3.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此时为我国的天山期,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海西—印支期(早泥盆世D1—中三叠世T2)。171.3.3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燕山阶段晚期和喜马拉雅阶段初期,与中国的四川期(135Ma—52Ma)相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