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08333
大小:63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31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汉字“家”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A.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C.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家”字的含义从氏族宗庙到氏族再到个体家庭,范围逐渐缩小,说明宗法制的影响在变小,逐渐走向衰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2、,材料强调的是“家”字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演变,没有涉及道家思想;C选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在血缘政治后出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并非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而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家”字字义的演变仍然体现了血缘政治的特征;D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时间是秦朝,不是春秋战国。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
3、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答案】C【解析】-20-“庖丁解牛……差之毫厘……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的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精神,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故A错误;材料与农业文明无关,故B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故D错误。故选C。3.“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十室称忠信,观过必党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正官不熟悉所管官员,难以准确地评定人才优劣B.中正官可以合理地选拔人才C
4、.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依据门第高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可以看出这指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可以看出中正不熟悉所管官员,难以准确地评定人才优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不符合材料及史实,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不能合理地选拔人才,错误;C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选官权力掌握在地方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故正
5、确答案为A选项。4.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古代邦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A.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B.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最终他的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说明因为皇帝违反规定,宰相没有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
6、定的制约作用,故B-20-项正确;材料中宰相是按照原则办事,不是因循守旧,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此事并不能说明君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最终他的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是解题的关键。5.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答案
7、】C【解析】材料“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将文人和陶工的名字刻在壶上,说明陶工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同等重要,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制瓷技术的高低,A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市民文化的地位,D不正确。6.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可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B.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C.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D.不断增强的爱国主义意识【答案
8、】C【解析】-20-根据所学可知,在秉持传统夷夏观的清王朝统治者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蛮夷,理应万国来朝、表示臣服。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依照国际惯例提出要派遣公使进驻北京,这虽然在当今看来是极为正常的外交行为,但是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这却是完全不能够接受的、甚至是最不能接受的。因为一旦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就意味着清王朝与这些蛮夷之地处于同一个平等的地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